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之”(《寓言》)。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庄子》一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三言”之中,“寓言十九”(《寓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庄子》内篇及外、杂篇中的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只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陪衬、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个主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庄子》结构线索上的模糊隐秘,并不意味着文章结构缺乏内在联系,而是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一条纽带,把看似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在一起,融为一个有机体。《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文章先为主题作铺垫,然后是主题的阐发,最后结束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袅袅余音之中。内篇中的其他作品,也是在明确的内在主旨的统领之下,以各种各样的寓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的展示,最后完全避开逻辑推理下判断,而以抒情诗般的寓言作结。《庄子》内篇,可以说是哲理抒情散文。
《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同时,从“道”的立场来看待万物,万物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而且,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世界万物,因而,《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摘编自聂石樵《庄子》)
下列对于《庄子》风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庄子》的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此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难以分清。 |
B.《庄子》的文章结构模糊,是以思想和情感为纽带,把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在一起,融为一个有机体。 |
C.《庄子》内篇,可以说是哲理抒情散文。它在明确的内在主旨的统领下,以多样寓言展示,最后避开逻辑推理,以抒情诗般的寓言作结。 |
D.《庄子》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其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寓言数量多,也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之”,因而寓言成为《庄子》采用的重要创作方法之一。 |
B.以寓言为主干,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
C.《逍遥游》体现了《庄子》运用寓言的风格,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 |
D.《庄子》一书之所以寓言数量多,是因为庄子认为用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胜于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卮言层出无穷,能够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它出于无心,自然流露,因而在庄子自称的创作方法中位列首位。 |
B.《逍遥游》先为主题作铺垫,然后阐发主题,最后结束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余音之中。其主题是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 |
C.《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庄子》的想象虚构,具有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的特点。 |
D.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可见庄子已经超越了当世的人。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呼吁(节选)
⑴今日,隐藏在欺瞒之后的暴行,正威胁着全世界,造成空前烦闷的气氛。虽然如此,我坚信真理、友好、仁爱、和气与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只要有人始终充分地思考,并实践仁爱和真理,世界将属于他。现世的一切暴力都有其自然的限制,早晚会产生和它同等或者超越它的对抗性暴力。可是良善所发挥的作用却是单纯而持续不断的。它不会产生使它自己停顿的危机,却能解除现有的危机。它能消除猜疑和误解。因此良善将建立无可动摇的基础,而追求良善是最有效的努力。一个人在世间所作的善行,会影响他人的心理和思想。我们最愚昧的错误就是不肯认真去冒险为善。我们常常不使用能帮助我们千百倍力量的杠杆,却想移动重物。耶稣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至理名言: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
⑵尊重生命的信念要求我们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防治大众疫病的奋斗是永远需要的。我们对旧日殖民地的民众所给予的善良帮助,并不是什么慈善事业而是赎罪,因为从我们最初发现航线,到达他们的海岸以来,我们已经在他们身上犯下了许多罪恶。所以白人和有色人种必须以伦理的精神相处,始能达到真正的和解。为了实践这种精神,我们应该推行富有将来性的政策。凡受人帮助,从艰难或重病中得救的人,必须互助,并帮助正在受难的人们。这是受难的人们之间的同胞爱。我们对所有的民族都有义务以人道行为及医疗服务来帮助他们。从事这些工作时应带着感谢和奉献的心情。我相信必定有不少人挺身出来,怀着牺牲的精神替这些受难的人服务。
⑶可是,今天我们还深陷在战争的危机里。我们正面临着两种冒险之间的选择,一种是继续毫无意义的原子武器竞赛,以及继之而来的原子战争;另一种是放弃原子武器,并寄望美国和苏联以及其他盟邦,能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和平共存。前者不可能为将来带来繁荣,但是后者可以给人类带来繁荣与幸福,我们必须选择后者。也许有人会以为他们可以利用原子装备来吓退对方,可是在战争危机如此高升的时刻,这种假设毫不值得重视。
⑷今后,我们的目标是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问题,不再以战争的方法来解决。我们必须寻求和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敢表白我的信心,当我们能从理论的观点来拒绝战争的时候,我们必定能以谈判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战争到底是非人道的。我坚信,现代人的理性必能创造出伦理的观点,因此今天我将这个真理向世人宣布,希望它不会只被当作虚假的文字看待,以致实际上根本就被置于一旁。
⑸希望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能致力避免一切会使现况恶化、危险化的事情。希望他们铭记使徒保罗的名言:若是能够,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这不但是对个人之间的关系而言,也是对民族之间的关系而言。希望他们能互相勉励,尽一切可能维持和平,使人道主义和尊重生命的理想,有充分的时间发展,并且发挥作用。
1.①解释第⑴段中划线句在文中的意思。
②第⑴段中划线句为了论述的观点
2.①第⑵段中“富有将来性的政策”指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②第⑵段开头说“尊重生命的信念要求我们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请从本段中概括出可以帮助别人的途径。
3.请给这五段文字划分层次(用“||”画在下面的序号之间),并概括各层次的意思。
⑴ ⑵ ⑶ ⑷ ⑸
4.下面对本文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耶稣的至理名言的引用,为我们中国的俗语“善有善报”找到了理论根据,说明中西方的传统中都有提倡行善的美德。 |
B.第⑶段中的划线句,看似与本段的中心无关,实则不可缺少。这句话体现了作者论述的严密性,使持反对观点的人没有听众。 |
C.本文结合人类的生存现状,阐释尊重生命的具体内涵,论述如何尊重生命——行善。言简意赅,条理清晰。 |
D.作者认为威胁着人类生存的危险有隐藏在欺瞒之后的暴行、各种各样的疫病、民族之间的冲突、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等。 |
E.最后一段,作者向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发出呼吁:尽一切可能维持和平,避免战争,达到尊重生命的目的。作者的呼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秃鹫
周晓枫
它们实在太难看了,要想让人相信它们的长相不是出于上帝刻意的惩罚是困难的,除了丑陋的相貌,还要加上粗鄙的生理习性——秃鹫是著名的食腐动物。不断亲吻死神的遗物,它的嘴只用于接触尸体。腐肉滑过秃鹫腥臭的口腔,污秽的血使它的羽毛更脏,秃鹫总是成群集合在死尸旁边,就像坏人般撮合在一起。
其实,粗略地看去,秃鹫长得颇有几分像鹰,但两者的风范多么迥异啊!哪只秃鹫能像鹰那么超拔?哪只鹰能允许自己堕落成秃鹫这样?世界是以对称的方针设计的,黑在白的对面,正义在邪恶的对面,每一高尚都有对应之下的卑鄙。甚至物种的安排也借鉴了这个原则,我们会发现一些奇异的对称:鹰和鹫,狗和狼,蝴蝶和蛾子,青蛙和蟾蜍……这是怎样蓄意的技巧,在相似中制造最大的对比?什么细节的改变,更改了最终的性质?对垒着,冲突着,衬托之下彰显出一方的美德,谁不幸地被压在背面?与前面相比,体现在后者身上的是丑陋的外表、粗糙的工艺以及恶劣的名声,它们仿佛是对前者极具讽刺效果的失败仿制。也许,它们是被废弃的粗坯,在此实验基础上,造物主确定了更出色的形象方案。但它们依然被保留下来,因为正面常常不是被建立而是被烘托出来的,因为高耸的塔尖需要宽绰的底座。也许上苍觉得只有在对称之中,才能体现世界的平衡之美,他认为这是公正的——然而这只是鹰的公正,而不是秃鹫的。
秃鹫会不会对鹰怀有深刻的仇恨呢?嫉妒产生的先决条件,是两者之间具有某方面的相似性和可比性。一个小职员不会嫉恨总统的荣耀,却对新提拔的科长耿耿于怀,因为这人与他有着同等的资历和能力,可是好运却偏袒了另一方。我无从知道秃鹫对鹰怀有怎样的情感,它从未有过什么明确的表示。当自己处于劣势之中,可能漠视对方比之关注对方,更能让内心平静。
我们是否可能克服众多障碍,去认识秃鹫的美德呢?每当发现食物,它会在高空旋转自己的身体,以通知远处的同伴——从中我们看到一种合作友爱的精神。就像是巨大的抹布,秃鹫弄脏了自己的身体和名声,却以辛苦卑贱的清洁工作,维护了草原的清洁——从中我们看到一种忘我奉献的品德。作为食肉动物,吃腐质意味着不杀生,它宁可放弃鲜美的嫩肉,为难自己的胃口,而让给别人一条生路——从中我们看到慈悲的心肠。调整一个角度,两极对峙的判断竟可以互换,相距最远的,可能却是血缘最近的——我们该如何去理解这玄妙的辨证?
我往前凑了一步,眯起眼睛看着秃鹫:难道,难道这个穿着又脏又旧衣裳、秃顶又驼背的家伙,其实是个面丑心善的卡西莫多?
1.(1)第二段作者称秃鹫仿佛是“失败仿制”“被废弃的粗坯”,意思是什么?
答:
(2)作者对造物主把秃鹫“保留下来”持什么态度?
答:
2.第三段问:“秃鹫会不会对鹰怀有深刻的仇恨?”对此,作者的看法和理由是什么?作者对秃鹫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
答:
3.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高耸的塔尖需要宽绰的底座
答:
(2)一个小职员不会嫉恨总统的荣耀,却对新提拔的科长耿耿于怀
答:
(3)调整一个角度,两极对峙的判断竟可以互换,相距最远的,可能却是血缘最近的
答:
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法,先极写秃鹫的丑陋与粗鄙,后揭示秃鹫的“美德”,指出秃鹫自身两个不同侧面的情况,从而全面地再现了秃鹫的形象。 |
B.从全文来看,主要内容不在于说明秃鹫习性,描摹秃鹫形态,而是重在哲理性议论,引导读者“调整一个角度”,对事物重作一种分析,从而另出新知,认识一新。 |
C.文章运用象征手法,以“面丑心善”的秃鹫象征一切不为世俗重视的事物都自有其价值,说明了“两极对峙的判断竟可以互换”的道理。 |
D.文章最后写“我往前凑了一步,眯起眼睛看着秃鹫”,意味着在此之前“我”并未仔细观察,现在对秃鹫萌生了喜爱之情,这才被吸引,重作一番审视。 |
E.文章运用了设问、反问、比喻、排比和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优美凝练。第四段一连串“从中我们看到……”的反复,感情激越强烈,使读者受到震撼。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任何物种的分布都有其固有的疆域,然而人类的活动却可以轻易地将物种带离其亿万年囿禁的家园。人们用凤眼莲(水葫芦)饲喂牲畜,用互花米草保滩改土……正当人们自以为得计的时候,大自然的报复也开始了:凤眼莲霸占并糟蹋了美丽的八百里滇池,互花米草像疯了似地吞噬着海滩堤岸以及其间的一切生物。于是,人们开始警醒:我们遭遇到了生物入侵!
造成以上生物入侵的原因是人们“引狼入室”。因为这些入侵的物种,是人们出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保护等目的有意引进的,到最后却无法控制,以致泛滥成灾。伴随人类活动而进行的生物“偷渡”也是造成生物入侵的重要原因。世界不同地区之间越来越频繁的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全球“旅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许多生物伴随着人类活动漂洋过海,到其他地方落地生根,其中一些物种泛滥成灾,成为“入侵者”。此外,生物靠自身的扩散传播力或借助于自然力量也可能进入异地,成为“入侵者”。
生物入侵所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生长难以控制,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原产于南美洲曾作为花卉引入我国并一度作为猪饲料推广的凤眼莲现已遍布八百里滇池,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已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死亡。有的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原产中美洲的微甘菊入侵深圳内伶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致使岛上4000多亩乔灌木丛林被微甘菊所覆盖,大量树木枯死,猕猴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另外,生物入侵还会导致生态灾害频繁爆发,严重危害农林业生产。近年来,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森林入侵害虫严重发生与危害的面积逐年增加;飞机草、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等肆意蔓延,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据专家估算,我国每年因入侵生物所造成的灾害给农业带来的损失占粮食产量的10%—15%,棉花产量的15%—20%,水果蔬菜的20%—30%。外来入侵物种有时还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作为马草料由侵华日军从日本带入我国的豚草,现已分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其花粉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症的主要病原物,可导致“枯草热”症。
外来生物一旦入侵成功,很难彻底根除,而用于控制其危害、扩散蔓延的防治代价又极为巨大。如何狙击生物入侵,已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1.下列有关生物入侵危害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生物入侵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
B.生物入侵会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C.生物入侵会导致生态灾害频繁爆发,严重危害农林业生产。
D.生物入侵会导致“枯草热”症等疾病的蔓延,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
2.依据文意,下列属于人们“引狼入室”的行为所造成的恶果的一项是
①“植物杀手” 豚草疯狂侵袭南昌;
②水葫芦淤塞河道,挤占黄浦江;
③松材线虫侵吞江苏松属植物;
④互花米草肆虐,崇明岛不再是鸟类天堂;
⑤美国白蛾威胁天津大树。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④⑤
3.综观全文,下列对“生物入侵”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生物入侵是指生物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由原生存地进入其他地区并对当地造成生态灾难或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B.生物入侵是指生物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从自然分布区进入其他地区并对当地造成生态灾难或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C.生物入侵是指生物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由原生存地进入新生态环境并对新生态环境中的其他物种造成严重威胁的现象。
D.生物入侵是指生物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从自然分布区进入新生态环境并导致新生态环境生态灾害频繁爆发的现象。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来生物既能丰富我们的生物物种,也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危害。
B.世界不同地区之间越来越频繁的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大大增加了生物入侵的机率。
C.防治外来入侵物种的威胁和危害,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根本问题。D.人类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彻底狙击生物入侵。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是一个喜欢在人家门前徘徊的孩子,无意间看见小花猫或蓝风铃什么的,都会引逗得我在人家门口默默望上半天。我的一双眼睛以外永远是一扇门,把自己内心世界与外面的大世界隔绝开来,于是心中就总是酝酿着孩提时代的那种清纯,于是眼睛就总是贪婪地向门外张望。
②从前一直认为那扇门很大,大得连风雨都推不动。那时门里只有爸爸妈妈、姐姐和玩具熊,一本旧旧的连环画早就翻烂了;一首催人人梦的童谣早就唱厌了;一段关于公主与巫婆的故事早就听腻了……可门却关的那么严,我出不去。只好经常站在窗前,夏天看窗外的白鹭在云里钻来钻去,心里便也插上了翅膀飞出大门;冬天用手在窗花上模仿各种野兽在雪地中的脚印,每一串脚印都跳到了门外……懂事的时候,我就试图接近那扇门,有时间就与它培养感情,跟它说话,给它唱歌,向它做鬼脸儿……可是不论我怎样讨好,它都不理我,它离我好远呵!
③后来,我可能是长大了,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那扇门竟訇然向我洞开了。我一下子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清新的世界。跑啊跳啊,朋友也多起来,调皮的鸟,溢香的花,青翠的山,幽蓝的湖,还有伙伴的友情,对知识的求索,对异性那种神秘而清纯的爱慕……排山倒海地向我堆来。穿越过一段时间的隧道,我终于跨过了这扇既陌生又熟悉的大门。
④由小男孩迅速长成个小伙子,这不能不算是大自然对自己的慷慨。那扇绚丽芬芳的五彩门已经被丢在身后了,喜欢在门前徘徊的我,突然像失去了什么,周围是一片空蒙寂寥,于是便发现了自己的孤独。总想把甜蜜和痛苦都揉进梦里,让一个清丽修长的身影夜夜光着脚熨干我潮湿的情绪;总想把静谧和骚动都捏进指缝,让一个绵软的笑时时眯着眼流进我荒凉的田野。
⑤这就是我所踏上的青春的阶梯吗?这样的年龄悄悄地来了,这样的季节悄悄地来了,谁也无法回避。青春的门应该是属于诗的,它不仅流着执着的血浆,还燃烧着热情的生命。清晨,我在它的呼唤中醒来,夜晚,我在它的抚慰中睡去;仅仅是在短暂的瞬间,我便迎来了青春之门,我便告别了青春之门,向人生的又一新领域奋力攀登。仅仅是在短短的路途中,便留下了一生中最多最多的回忆……
⑥想停下来深情地沉湎一番,怎奈行驶的船却没有铁锚;想回过头去重温旧梦,怎奈身后早已没有了归途。因为时间的钟摆一刻也不曾停顿过,所以使命赋予我们将在汹涌的大潮之中不停地颠簸。
⑦生命不是一张永远旋转的唱片;青春也不是一张永远不老的容颜。爱情是一个永恒的故事,从冬说到夏,又从绿说到黄;步履是一个载着命运的轻舟,由南驶向北,又由近驶向远……你看到那阳光明媚,金色羽毛升起的地方,矗立在歌吟里、掩映在诗词中的不分明是一扇神奇玄妙的青春之门么?
⑧人生就像是小姑娘跳方格格一样,无论愿不愿意,都必须跨过这一扇庄严的大门。
1、作者紧扣“迎来”和“告别”两个阶段抒发自己对青春的体悟,在这两个阶段中,作者的主要感受是什么?(4分)
“迎来”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告别”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段中,作者说:“生命不是一张永远旋转的唱片;青春也不是一张永远不老的容颜”,在本文中,抒情的重点在哪个比喻上?结合文章,说说这个比喻的用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文意,用一句话来概括下面这段话的意思。(2分)
想停下来深情地沉湎一番,怎奈行驶的船却没有铁锚;想回过头去重温旧梦,怎奈身后早已没有归途。
答:□□□□□□□□□□。
4、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三项是()(6分)
A.在第②自然段,作者说“可是不论我怎样讨好,它都不理我,它离我好远呵”,写出了未长大时的自己对青春的向往和迷惘。 |
B.在第③自然段中,作者说“我一下子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清新的世界”,在这“另一个”世界中,“我”幻想青春岁月能给人带来莫大的精神享受。 |
C.作者说青春之门曾经“既陌生而又熟悉”,后来又说那是一扇“绚丽芬芳的五彩门”,写出了自己从在“门前徘徊”到“跨过”这扇门后的微妙的心境变化。 |
D.在第⑤自然段中,作者说“青春的门应该是属于诗的”,这是因为对于青春岁月,人们有无穷的语汇来形容它。 |
E、在本文的结尾处,作者有一个精彩的比喻,“人生就像是小姑娘跳方格格一样”,表达了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走过整个人生的愿望。
F、本文以“青春之门”为话题,却从孩提生活入手,是因为写孩提时对青春的向往和迷惘,能引发读者对“青春之门”的认知愿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如今靠真本事吃饭的人太少了!”
②这句话并非一般的牢骚,而是切中时弊的痛心之语。那些不学无术之辈和招摇撞骗之徒大都修成“正果”,做了风光无限的阔老、名士。许多具有才智的人却因为不懂或不屑使用旁门左道的手段去求取超升发达,就一直沉沦下潦,埋没于陋巷之中,受穷受苦。本事派不上用途,自然被人看轻。“功夫在诗外”。推此理以及其它,就必须使一些先觉者洗心革面,不再死守某个固定的窠臼。
③面对一些出土文物,我常常啧喷多于哓哓。如青铜鼎和金缕玉衣之类,两三千年前就已经那样巧夺天工,我不禁要对古人的智慧一赞而三叹。
④养由基学射于后羿,最终不仅可以百步穿杨,一箭双雕,而且苍蝇也别想从他的神矢下逃脱。这是真本事。
……
⑤荆轲刺秦王的行动虽然是失败了,但荆轲的侠胆豪气固然是当世绝无仅有,这可以同行者号称“死士”的秦舞阳当场失色而荆轲临危不惧证之,这也是真本事。陶源明《咏荆轲》诗曰:“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岂止是有余情;还有余恨余憾。
⑥有真本事者最难的是韬光养晦,屈己从人。所谓“天忌多才”,其实,天忌是假,人忌是真,况且,怀才之士多半恃才傲物,不能与时俯仰,若证得庸人无地自容了,就必然惹恼他的,处于群起而攻、众怒而弃的窘困境地。
⑦兰含香而遭焚,蚌怀珠而致剖,岂不哀哉!庄子的“无用乃为大用”的理论,我先前一知半解,如今以事一一验之,皆丝毫不爽。有时,我们说:“某人内外无才,却出入三界(政界、商界、文界)如鱼得水,真是不可思议。”细想来,这种事何足讶怪。他的无用之中并非真的空空如也,另有许多心机,不易被人拆穿和识破,这倒反而成了他的灵符,有才无才的人都不会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都不会对他布阵设防,这样一来,他就有足够的时间去转心思,就有足够的空间去措手足。那些有真本事的人太出众,往往会成为众矢之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样浅显的道理,不知为何聪明人却常常悟不透。
⑧当我们说某些人滥竽充数和尸位素餐时,还得细细地想一下,他们能在某把“虎皮交椅”上长期坐大,能在某处“皇家仓廪”中长期食肥,绝非只靠运气,实际上也是他们的“本事”挣来的。
⑨知识分子常有一种错误的想法,以为只有学问、技能、才智之类才算真本事,对于那些手段、权谋、伎俩则不屑一顾。世间凭前三者干出一番功业的确实不乏其人,但拥有现世荣华的还是后三者居多。世间的价值标准混乱不堪,评价起来殊非易事。但无论用冷眼还是用热心肠看世界,有学问、技能、才智的人大多是笑在最后的人,而且他们往往活得更踏实一些,更无愧无怍一些。
⑩人类若将自己的本事只用于创造而不用于毁灭,那该有多好。可惜这种儿童时代的心愿是永远无法单方面达成的。
1、本文作者认为有真本事者身陷窘境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是一篇随笔样式的散文,主要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
B.文中作者引用不少名言佳句,使文章增添了文艺色彩,具有较大感染力。 |
C.文章从境遇、根源、结局等多侧面将不学无术之辈和真有才智之人作了对比。 |
D.文中作者认为要干出一番功业,就应该学会手段、权谋、伎俩的运用。 |
3、“那些不学无术之辈和招摇撞骗之徒大都修成‘正果’”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之情。(2分)
4、文中③—⑤段列举了古代身怀绝技之人如何为中华民族铸造辉煌;请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仿造第④段的写法,在④至⑤段之间另举一则体现古人真本事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