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下图得出的合理结论有
①如果高档耐用品在M点,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会很大
②如果生活必需品在N点,其替代商品的需求量会很小
③商品交换在M、N、Q点上都不可能是等价交换
④生活必需品在M、N、Q点,其需求量变化都不大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底线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一旦突破底线,就会出现坏结果,这就是底线思维,其中蕴涵的哲学智慧有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对立面转化 |
B.忧患意识是人们做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
C.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 |
D.要把握事物质变的节点,防止质变的发生 |
中国与东盟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与东盟五国相比,中国在石油等能源密集型产业的比较劣势越来越明显,在电子通讯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较劣势逐年消失,在农产品和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强的比较优势,这一分析
①抓住了中国与东盟经济的主要矛盾
②认识到了中国与东盟经济的特殊性
③坚持了在事物的统一中把握对立
④遵循了事物发展的量变与质变规律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智慧城市”通过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对接融合,政府、企业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城市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从哲学上看,“智慧城市”
A.打破常规,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 |
B.表明发展的实质是一事物否定另一事物 |
C.遵循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
D.说明了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
今年羊年春节,微信、QQ、支付宝中抢红包大战给大家增添了无限新乐趣,但是游子千里归家,家人团圆的场合,总低着头紧盯屏幕,频频滑动指尖抢红包,把满怀期待的父母晾在一边。这样的春节过法,未免本末倒置,得不偿失。这启示我们
A.对新事物的认识要一分为二 |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 |
C.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李克强总理在中欧论坛汉堡峰会上指出,中国是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欧盟是最大的发达经济体,“最大”与“最大”交融、一切都有可能,“新兴”与“发达”携手、优势就会倍增,中欧在新兴和发达经济体合作中可以成为典范。“中欧在合作中可以成为典范”的哲学依据是
A.要考虑事物的各要素,明确各要素的性质和功能 |
B.要重视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
C.要着眼于事物的局部,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统筹考虑 |
D.要树立全局观念,寻求实现整体最优目标的合理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