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下图所示),由此可以推测
A.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位于Ⅲ片段上,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
B.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位于Ⅰ片段上,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
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位于Ⅱ片段上,女性患病率等于男性 |
D.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位于Ⅰ片段上,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
孟德尔在豌豆杂交试验中,成功利用“假说一演绎法”发现了两个遗传定律。下列有关分离定律发现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F2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 |
B.假设的核心是:F1产生了数量相等的带有不同遗传因子的两种配子 |
C.根据假设设计了测交试验并推理出相应结果 |
D.做了多组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F2的性状分离比均接近3:1,以验证其假设 |
下列关于遗传学基本概念等方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杂种的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
B.纯合子交配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
C.自交可用于植物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 |
D.测交是指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
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a、b表示刺激点位,A、B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A表示感受器, B和肌肉组成效应器
B.刺激a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
C.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 化学信号
D.分别刺激b点、肌肉,电流表指针将对应发生1次、2次偏转
2007年5月《新民晚报》报道:上海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谜,科学家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传递信息的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请你推测这类突触沉默的原因
A.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 B.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
C.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 D.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
右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明正确的是
A.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
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
C.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
D.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