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如何用“法”来协调社会关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为此作出了各自的贡献,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管仲·任法》
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心度》
故善为主者,明赏设利以劝之,使民以功赏而不以仁义赐;严刑重罚以禁之,使民以罪诛而不以爱惠免。……操法术之数,行重罚严诛,则可以致霸王之功。
——《韩非子·奸劫弑臣》
材料二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末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法律就是人类的理性……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每个国家的政治法规和民事法规应该只是把这种人类理性适用于个别的情况。……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子关于“法”的思想的实质及其历史地位。
(2)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指出黄宗羲在“法”的来源、目的等方面的进步主张,并扼要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孟德斯鸠的法律思想。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朗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国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
(2)联系所学知识,说出日本为走向近代化采取的主要措施。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法律的进步,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分析下列图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比较下列古代世界三大文明有关建立社会秩序的主张,完成表中所缺部分:

(2)法院建筑是社会法律和社会秩序的见证和象征。在这方面,美国最高法院建筑尤为瞩目(见图11)。

①该建筑东门上方刻有“司法:自由的监护人”字样,又饰有孔子、梭伦等雕像,其用意何在?
②回溯往事,美国最高法院掌控国家司法权,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确立的?
③美国最高法院大楼落成于1935年。此前,尽管它是联邦政府架构中的平等分支,但却因当初没有为其提供固定办公场所的宪法规定,在长达146年的时间里竟然“居无定所”而“寄人篱下”。立国之初,曾蜗居纽约商业交易大厦。后几经周折随联邦政府迁至永久首都华盛顿,借用国会大厦的一处地下室办公。
对于美国最高法院“居无定所”的这一长期“落魄”现象,你是怎样看的?
而最高法院最终“居有定所”,时值美国哪位总统当政?

废除农奴制,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核心资料中的“沙皇”和相关补充资料中的“他”,系指同一人:
A. 詹姆士一世 B. 彼得一世
C. 亚历山大二世 D. 尼古拉二世
(2)核心资料揭示了废除农奴制的原因,但据有关史实,废除农奴制的原因或背景因素还应包括:
①沙皇具有民主的精神②“十二月党人”决然发动了武装起义
③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④沙皇统治因克里米亚战争受挫而削弱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3)核心资料和补充资料一、二、三,揭示了俄国废除农奴制有关背景原因、主要内容及相关影响等方面的历史信息。据此,简要说明你对俄国废除农奴制的认识。
(4)根据上述五则资料,概括指出俄国社会走向近代化的主要特点。

“站在时代前列,领航中国前进。”这是邓小平一生的光辉写照。解读下列相关图片,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8、图9所示的历史大事或历史变化:
示例:
图10: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
图8:
图9:
(2)分析上述图片的主题语,它们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什么心声?
图8:
图9:
图10:
(3)美国政坛元老布热津斯基曾与邓小平多次会面,他称颂邓小平“睿智机敏,富有创新精神……”。布热津斯基之言不无道理。据此,上述图片所揭示的历史信息体现了邓小平的哪些创新精神?
(4)邓小平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从邓小平的这句话看布热津斯基的评价,邓小平创新精神的动力源自哪里?

康熙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同时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阅读下列康熙帝的诗作,回答问题:
诗一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诗二

滇平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未衿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1)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康熙帝的这四首诗,分别和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①诗一:;②诗二:
③诗三:;④诗四:
(2)(接上问)从康熙帝的经历看,他解决这四个事件的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④②① D. ④③①②
(3)康熙帝还写过一首“咏昭君”的诗,其中有这样几句:“欲笑和亲失,还嫌饵术迂。开诚示异族,布化越荒途。”(⑧饵术:汉文帝时贾谊提出用“五饵”,即用美食、鲜衣、联姻等五种方法,招抚匈奴,使之不再进犯汉朝。⑨异族:此处指蒙古各部。)据此,指出康熙帝对蒙古各部的态度,并据史实印证。(史实举出1例即可)
(4)根据上述诗及相关史事,概括指出康熙帝的治国理念及其治国举措的历史功绩。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