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淮河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可以它作为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该线经过甘肃、陕西和河南三省南部以及安徽、江苏北部。据此回答各题。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两侧的区域差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小米 |
| B.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
| C.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寒温带针叶林 |
| D.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 |
下列关于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南方民居墙体厚 |
| B.北方民居屋顶坡度大 |
| C.北方民居房檐宽 |
| D.同高度楼房,北方南北楼间距比南方大 |
造成我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的农业生产活动地域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降水 | B.地形 | C.土壤 | D.热量 |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三种生产要素费用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某企业集团通过对四地考察后,决定在丁地兴办一家公司,该公司最有可能是( )
| A.钢铁联合公司 | B.医药研发公司 | C.食品加工公司 | D.油漆化工公司 |
该企业还决定建一个原料指向型的加工厂,其厂址最好在( )
| A.甲地 | B.乙地 | C.丙地 | D.丁地 |
读我国某地区的生产模式分布示意图,回答题。
影响图示地区不同生产模式分区的主导性因素是( )
| A.水分 | B.土壤 | C.地形 | D.热量 |
过渡带最不适合开展的活动是( )
| A.灌草种植 | B.畜牧业 | C.小麦种植 | D.耐旱树木种植 |
读我国甲、乙两城市不同区域人口变化(%)统计图,完题。
两城市发展进入( )
| A.城市化阶段 | B.郊区城市化阶段 | C.逆城市化阶段 | D.再城市化阶段 |
导致两城市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 A.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 |
| B.城市中心区危旧房改造与郊区新住宅建设的加快 |
| C.城市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 |
| D.城市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
读图“某市人口变化情况统计图”,回答题。
2006年该市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 A.原始型 | B.传统型 | C.过渡型 | D.现代型 |
该市十年来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量人口迁入 | B.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 | C.自然增长率较高 | D.死亡率大幅下降 |
该市城市化
| A.速度快、水平低 | B.体现了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
| C.是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 | D.降低了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
“三天无雨苗发黄,千点急雨土冲光,山洪暴发遭大殃。”此句俗语描述的地理事象与下列地区相对应的是()
| A.四川盆地 | B.长江三角洲 | C.黄土高原 | D.华北平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