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在西方的冲击下,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又是一次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等著作。……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上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察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讲富强、救危亡,惟用西洋之术。……今日之要政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实施的事项莫亟于废八股,即汉学、宋学、词章亦皆宜束之高阁。他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近代化开端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19世纪末中国民族精神发生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严复在维新理论宣传上的积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教材必修一146页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时政评说》
材料三: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2)美国实施“冷战”政策有何具体表现?
(3)材料三中所说的“新的格局尚未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你认为美国能否建立单极世界?谈谈你的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在长达3年的艰苦飞行中,中国航空公司总共飞行了8万架次,美军先后投入飞机2100架,双方总共参加人数有84000,总共运送了85万吨的战略物资,战斗人员33477人,更加坚定了中国四万万同胞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勇气和决心,为抗战取得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材料二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美国政府采取了敌视中国的政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政府采取既接触又遏制的对华政策,从而使中美关系一直处于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的复杂状态。
材料三 2009年11月15日至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首次访问中国。在他之前,已有六位美国总统曾经访问中国。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驼峰航线的作用,并指出它所反映的中美关系。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阶段性特征。
(3)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是谁?
(4)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此以前,根据现行法令准许武器、弹药或战争工具输出西班牙的执照,在今后的一切输出中,事实上将认为已被撤销。凡违犯本次决议的任何规定,将武器、弹药或战争工具直接或间接输出或使其得以输出者,将处以一万元以内的罚金或处以五年以下监禁或二者并处。如总统认为本决议所述情况业已终结时,总统将停止此项事实予以公告,本决议的规定即将因之停止实行。——引自《美国外交实录,美国对外关系史文集》
材料二佛朗哥说:“罗斯福总统的行为像一个真正的君子。他的中立法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姿态。”——引自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罗斯福说:“假若我邻居的房子着了火,而我有一节花园浇水用的皮带管,……我不会在救火前对他说:‘老兄,这根水管花了15美元,你将按价付款才能使用。’”
——引自罗斯福1940年12月的演说词
阅后请回答:
①材料一出自何时通过的什么文件?材料二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②材料三“假若我邻居的房子着了火”主要喻指什么? 为什么要用“邻居”来比喻?
③材料三“皮带管”主要喻指什么? 罗斯福演说的目的是什么 ?
④对比材料一、三,美国外交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实质反映了什么矛盾斗争?
⑤材料一中称美国总统在必要时拥有“停止上述决议规定”的权力,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结合材料三指出罗斯福是如何行使这一权力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9年)甘地决定……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方式,来反对罗拉特法案,为此,他……一方面号召印度人民在一九一九年四月六日举行总罢业和绝食,……另一方面,不准人民群众以暴力手段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这充分暴露了印度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世界现代史编写组《世界现代史》(上册)(1983年版)
材料二:(1919年)哈里发运动的领袖们接受了甘地主义的原则,……甘地在团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起了很大作用。他这时事实上是把哈里发运动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汇流成为统一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1994年版)
(1)上述两个材料是如何评价甘地在1919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作用的?这两种评价有何差异?
(2)这种评价的差异可能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3)如何客观评价甘地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海关统计,1914年至1918年间,我国进口货物价值1915年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了14.8%~20.5%,入超由每年2亿多海关两减至约3000万海关两,1919年更减至1600多万海关两。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二:1911~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72个,平均每年设厂24个:1914~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183个,平均每年近37个,其中钢铁冶炼厂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80万吨,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对此你有何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