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
|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
迪亚士曾说:“(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这里的“光明”是指
| A.资本主义制度 | B.天主教信仰 | C.近代科学观念 | D.工场手工业技术 |
1420—1436年,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建造佛罗伦萨
大教堂时,匠心独具的设计了一个41米宽、106米高的大圆顶,
大胆突破传统的完全封闭风格,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
洞(右图)。该设计反映出
| A.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着人们前进 |
| B.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 |
| C.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 |
| D.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
20世纪70年代初的新中国政治、还未完全走出混乱的阴影,但外交战线却峰回路转捷报频传。下列概括性词语符合这一时期外交成就和特点的是
| A.“另起炉灶”、“播种友谊”、“政策成熟” |
| B.“双拳出击”、“举足轻重”、“和而不同” |
| C.“冰释雪融”、“扫庐请客”、“反对强权” |
| D.“吐气扬眉”、“跨洋握手”、“三分天下” |
据《中国近代经济研究》统计,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如下:
| 直隶(含天津) |
江苏(含上海) |
浙江 |
广东 |
山东 |
福建 |
湖北 |
奉天 |
其余 省份 |
| 58% |
19.82% |
5.37% |
4.22% |
3.96% |
2.56% |
2.43% |
2.43% |
1.02% |
该组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当时的中国
| A.封建自然经济仍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 |
| B.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平衡 |
| C.民族资本较之于外国资本仍处于劣势 |
| D.民族工业的发展只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
《春天的故事》歌词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诗篇”的主题是
| A.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国情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
| B.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还处于初级阶段 |
|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 D.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