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周制度论》中有:“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
这段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统治 |
| B.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周王权 |
| C.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 |
| D.通过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
从民国成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国共和立国,有志之士,群起相效仿”,“集合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革命派力量壮大 | B.出于对议会政治的渴望 |
| C.法制法规的健全 | D.民族资本主义长足发展 |
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到:“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这段话反映出当时的法国
| A.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 B.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 |
| C.共和派获得绝对优势 | D.“联合派”带来社会安定 |
西塞罗在其《论共和国》中阐述道:“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这种法治观表现在《十二铜表法》中,最为确切的认识是
| A.“私法”之外自由民平等 | B.废除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 |
| C.野蛮的习惯法荡然无存 | D.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 |
《元史·桑哥传》载:“桑哥又以总制院所统西番(即吐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元史·百官志》载: “因唐制吐番来朝见於宜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下列对上述两则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两则有关宣政院的史料相互矛盾 |
| B.唐代由宣政院负责接待吐番使者 |
| C.元代宣政院管理西藏的军务民政 |
| D.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始于唐代 |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周初的这一做法
| A.有利于维护等级秩序 | B.容易形成割据混战 |
| C.有利于稳定政治统治 |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