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它连接经济的各个部门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国物流业整体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如物流系统性不强,网络化程度低,呈现分散、独自发展的态势;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较弱;与制造业、农业、商贸联动不足;物流速度慢、成本高、渠道不畅等。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互联网+高效物流”被列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在201年9月举行的“互联网+物流新格局”论坛上,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利用“互联网+”通过共享经济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实现互相融合与发展,成了物流企业的发展新方向。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观的知识,说明如合利用“互联网+”破解物流业发展难题。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变化发展的社会实践需求中,我们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我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等原因,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解决就业问题需要多方的努力。作为劳动者要树立怎样的正确就业观?
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有何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5分)
2012年3月,由于受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部分企业订单减少,效益下滑,生产经营困难,一些企业把裁员作为应对困境的手段。但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等地的许多企业不把责任推给社会,做出“不裁员”甚至“不减薪”的承诺,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劳资齐心协力抵御金融危机,赢得了职工和社会的赞誉。
在“不裁员”的情况下,企业如何才能度过危机,请给出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