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操作的“先”与“后”,对化学实验结果、师生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列试验操作先后次序中,错误的是
A.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先预热,再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
B.制备气体时,先装药品,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C.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结束操作时,应先移导管出水面,后停止加热 |
D.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时,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湿润后插入 |
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方法能达到目的是( )
选项 |
物质 |
杂质(少量) |
试剂 |
操作方法 |
A |
N2 |
O2 |
碳粉 |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碳粉 |
B |
NaOH溶液 |
Na2CO3溶液 |
氢氧化钙溶液 |
加入适量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
C |
氯化钠固体 |
泥沙 |
水 |
加水溶解,蒸发结晶 |
D |
KCl溶液 |
K2SO4溶液 |
Ba(NO3)2 溶液 |
加入适量Ba(NO3)2溶液,过滤 |
A.AB.BC.CD.D
归纳总结和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归纳推理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气体和氧气都能用浓H2SO4干燥
B.Na2CO3溶液和NaNO3溶液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C.稀有气体可做保护气,则可做保护气的一定是稀有气体
D.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下列有关物质区分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水区分氢氧化钠和氯化钠
B.用氢氧化钙区分氯化钾和氯化铵
C.实验室用品尝的方法区分食盐和蔗糖
D.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区分羊绒线和棉线
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对图示模型理解正确的是( )
A.生成物的化学式可能是NH3
B.该反应有单质生成
C.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2:3
下列对物质归纳正确的一组是( )
A.糖类、维生素、金刚石都是有机物
B.矿泉水、洁净的空气、海水都是混合物
C.过氧化氢、氧气、氧化铜都是氧化物
D.干冰、冰水混合物、澄清石灰水都是纯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