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B淋巴细胞是小鼠脾脏中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 |
B.②可利用胰蛋白酶促进细胞的融合 |
C.④筛选可通过抗原—抗体反应进行 |
D.⑥可获得单克隆抗体,但培养过程可能发生变异 |
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溶菌酶消灭细菌的机理是溶菌酶有“颚”,能够抓住并咬穿细菌的细胞壁,进而消灭细菌。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菌酶和皮肤黏膜均属于第二道防线 | B.溶菌酶消灭细菌的过程是非特异性免疫 |
C.溶菌酶对入侵的细菌不具有识别功能 | D.溶菌酶消灭细菌具有特异性 |
十字花科植物产生的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对多数昆虫都是有毒的,菜粉蝶却能前来产卵,其幼虫(菜青虫)也以十字花科植物的茎叶为食。运用转基因技术可将抗虫基因导入十字花科植物,从而防治菜青虫对十字花科植物的危害。以下推断错误的是 ( )
A.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诱导菜粉蝶产生变异,因而菜青虫能消除芥子油背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 |
B.将抗虫基因导入十字花科植物后,还需经过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
C.某种十字花科植物的不同品种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不同,体现了基因多样性 |
D.十字花科植物和菜粉蝶发生了共同进化 |
科学家发现种植转抗除草剂基因作物后,附近许多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野生植物也获得了抗除草剂性状。这些野生植物的抗性变异来源于 ( )
A.基因突变 | B.染色体数目变异 | C.基因重组 | D.染色体结构变异 |
聚合酶有两种方式保证复制的准确性,即选择性添加正确的核苷酸和校读(移除错配的核苷酸)。某些突变的DNA聚合酶(突变酶)比正常的DNA聚合酶精确度更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突变酶中的氨基酸序列没有发生改变 |
B.突变酶作用的底物是四种核糖核苷酸 |
C.突变酶降低了基因突变频率不利于进化 |
D.突变酶大大提高了DNA复制的速度 |
下图是“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其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下列关于本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其营养成分中的P应含32P标记
B.若要达到实验目的,还要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噬菌进行的实验,两组相互对照
C.图中若只有C中含大量放射性,可直接证明的是噬菌体的DNA侵入了大肠杆菌
D.实验中B对应部分有少量放射性,可能原因是实验时间过长,部分细菌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