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灵龟 曹文轩
王庄是个普通的庄子,这个庄子有段故事——
庄上有一李姓人家,主人为人忠厚慈和。这一日,李家主人见到一穷道士,正万分倦慵地坐在村前大槐树下,便邀请他在家做客。
道士在李家一住一年有余,李家主人却无半句怨言,闲时,还常陪道土庄里庄外走走。夜晚,常过来与他说话。
这一日,春光融融,李家主人正陪道士田边散步。道士走到庄前远望,目光深邃不可测。有风从田野上吹来,一边带来菜花的芳香,一边撩起道士的道袍,使它像天空的云一样猎猎飘动。
道士像是自己独语:“你知道这是一块好地方吗?”
李家主人答:“不知。”
道士徐徐抬起瘦骨嶙峋的手,指指前面的路,又指指庄外几条河道:“你看不出,像只龟吗?福地啊!”
“福地又如何?”
“你回头去看你家的房子。”
“房子还是房子。”
“看它立的地方。”
“立在庄子中间。”
“不,立在灵龟背上。它驮着你一家人。”
“驮着一家人又如何?”
道士微微一笑,如春光灿烂。
晚上,道士对李家主人道:“那龟会走的。明日,你去拿条铁链来,缠在门前的白果树上。”第二天,李家主人并没有照道士说的去做。
“为什么不锁住它?”道士问。
“那龟既然是个活物,它要走,就让它走吧。”
“还是留住它好。”
李家主人转身四望:“我不好留住它。”
道士长叹了—声。
黄昏时,道士让李家的家人过来,道:“烦你取一根铁链来。”
家人取来铁链。道士道:“你只管将铁链缠在白果树上就是了。”
家人遵瞩。
道士一阵晕眩,双眼随即瞎了。
李家主人见了,一迭声地:“你何苦来呢?你何苦来呢?”
欲去解掉铁链。
道士道:“晚了。”仰望苍天,面容竟无一丝悲哀与懊悔,倒是嘴角漾出微微笑意,犹如平静的秋水微起细澜。
几年之后,李家的三个孩子皆做了官,人丁兴旺。
然而这年秋天,李家主人却乘鹤西归了。
道土依旧住在李家。他有时也出来走走,但只是孤身—人。他或立在路头,仰脸而望,听雁叫长空,或走到村后的老林里,然后坐在朽烂的树根上,听凄风号林。失明的双目,使他不能再远走,去浪迹天涯。
这天,李家兄弟宰鸡杀鸭,宴请贵宾高朋,其中有一只鸡,四处乱飞,飞进了粪坑里。李家老二说:“道士近来很是瘦弱,将这只鸡煨汤,让他老人家滋补身子吧。”
道士已多日不见肉了,见了鸡汤,大吃大喝。
还是李家主人健在时的一个老佣看着道士,终于说:“您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舍得绐您吃—只鸡?”
“不知。”
老佣道:“这是一只掉进粪坑里的鸡。”
道士—笑:“掉进粪坑里的鸡,也是一只鸡。”他将鸡汤喝得一滴不剩。
第二天,他叫来李家三兄弟,问:“知道李家为什么会有今日?”
“知道。得您老人家指点,我们家锁住了一只灵龟。”
道土说:“但这龟还是要走的,你们去看那棵白果树,它已死啦。那铁链快烂了。”
李家兄弟立现惊慌:“这如何是好?”
道士说:“若欲将此龟终身锁住,就得设下暗锁。”
“如何设法?”
道士指指龟颈道:“在颈处挖壕沟—条,深约九尺。”
李家兄弟领教,不出两日,就挖成九尺深一道壕沟。
此时,道士脑袋忽如雷击,随即觉得眼前有闪电划过,当他双眼睁开时,看到一轮太阳正挂在万古永存的的天上。
道士要离开李家了,他站在那条路口,回首—望,老主人在世时的一切平和而质朴的景象皆荡然无存了。
这年冬天,天气干燥。一天,李家的大宅忽然在五更天失火。前村后舍的人在睡梦中惊醒后,抬起灭火的水龙赶来救火。然而,那条深九尺的壕沟挡住了人们的去路,等有人摘下门板,铺在壕沟上,将水龙抬到大宅前时,大宅早已化为灰烬,只剩几点余火在那里如鬼火一般在虚幻地跳跃……
联系全文,分别分析小说画波浪线部分描写的作用。
文中划直线句用语幽微,请试着揣摩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文似看山不喜平”,小说情节贵在一波三折,前后勾连。本文情节前后有许多对比照应,请择两处简要概括。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道士性格特点。
小说讲的是风水与主人的故事,结合本文,谈谈你对风水与人的关系的认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短文,完成10-14题
乡月情怀
●张天福
最明朗、美润、多情、动人的月是故乡的月。
  第一缕春风首先吹弯的是霞妹的两道春眉,弯得像月初的蛾眉月。我窥见霞妹那天晚上偷偷地在窗前,对着镜子借着月光照着月牙画眉,羞涩溢面,喜上眉梢。霞妹从此有了自己的神秘。霞妹带着月羞牧了一群羊,羊儿萌动了春情;赶了趟庙会,庙会的晨里烧红了漫天的霞;种了垧地,种子在泥土里饱涨了粒儿;幽了次会,小伙子的歌声立即欢畅起来。
  最惬意的是在朦胧的月夜里酿酒,织锦,刺绣,暇思。
  是村边池塘里的蛙鸣声把凉月叫爽的。“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吱奔礤”的叫声把新婚的云哥唤醒,由嫂伴着,由凉爽的晨月伴着,下地收割去了。收获麦谷,爽。收获喜悦,爽。收获幸福,爽。收获希望,爽。作难的日子过去了,怎能不爽?于是,村子里大闺女、小媳妇、八旬老翁、红脸村汉,呀呀稚童……全从村子里倾倒了山来,下地流汗去,挥镰喘息去,拾穗看场去,提茶送饭去。没有清闲的,一大天一大地一大村的勤劳忙碌着。
  最爽的是夏夜里月亮升起的时候。热,下去了;凉爽,升了起来,弥漫到夜空里、到村子里、到各家各户的院子里。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洗去一天的疲劳躺到院子里歇凉。竹凉席、蒜汁调凉粉、井凉水镇啤酒、泉水拨瓜果。偶尔来一阵风,那凉爽劲儿美极了。不是说夏夜的阴是月中的桂树遮下的吗?不是说夏夜的凉是月中嫦娥的彩裙舞动的吗?云哥禁不住哼起了“西门外放罢了三声炮,吴云召我上了马鞍桥……”哼着哼着,响起了轻轻的鼾声。嫂起身去厨房刷洗一天的辛劳,准备次日的劳作。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一切都显得率真、袒露和成熟。谷子袒露灿灿,枫叶裸露熟红,山岳裸露朗润,溪流裸露清澈。如果经霜抚摩,那月更加金灿厚重,若一轮古朴的金色的玉。月光铺下来,铺到田野里、村庄里。我和这大千世界浴在乳一般的月光海底里。迷迷蒙蒙、魂飞魄散,散在田野里、卧龙冈上、天中山下、嵖岈山麓、汝河畔、龙湖边、竹沟旁。万物被月光沐着、拥着、朗着。我醉了?醒了?梦着?红罗书院依稀听到梁山伯与祝英台朗朗书声;鹅鸭池畔,李愬雪夜入蔡州的厮杀声渐渐地化为轻歌曼舞的音响在耳边缭绕徘徊;宿鸭湖边的古桥下,董永与七仙女正踏月相会,其情融融。金月轮轮、玉光沉沉,举一杯月光,碰一下秋色,咋一口清雅朗润液,品一盏爽风月魂醉。
  雪,把冬天唤来,清清的冰月也被唤来。冬天的人们把激情冷冻了起来,储存了起来,喜欢把冰月关在门外、窗外。冰月色是人类的朋友,毫无怨言,在门外耐心地等,稍一有缝隙,就挤了进来,坐在椅子上、伏在书桌上、甚而至于躺在你的床上和妻和你睡在一起。
  鸟雀珍惜满地清洁、圣灵的月光,不忍践踏,躲到树丛中盖着月光睡,它们做着清洁的冰月梦。冬眠族沉眠于地下,它们的梦呓和鼾声轻轻地抖动着冰清的月光。
  月光覆盖不住父亲那颗勤劳的心。早晨,他披一片月光去了远方的山林,晚上踏着浓浓的月光归来,月光帮他卸下一捆山柴和几只山鸡野兔。有一次,在一个很早很早的黎明,我跟了他去宿鸭湖里拣回十多只冻僵的野鸭和一大片清幽的湖畔月光。
  我是踩着故乡的月光长大的。那个月色朦胧的早晨,父亲和乡亲们叮咛的话语包裹在月光里,把我送上出行的路,从此,故乡的月就成了我魂飞梦绕、牵肠挂肚的所在。
  我像一只风筝,不论飞多高、多远,思念的源点就是故乡的月。或许有一天,故乡会把我的一丝幽魂牵去,落在淡淡的月光里。
  10.结合全文,分析“明朗、美润、多情、动人的月”各指哪个季节的月?
  11.文章第三自然段说“最惬意的是朦胧的月夜里酿酒,织绵,刺绣,遐思”,为什么?
  12.“我是踩着故乡的月光长大的”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各起什么作用?
13.联系全文,概括本文的主旨。
14.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简析本文的语言特点(2)简析本文的抒情特点

阅读短文,完成7-9题(每题4分)
举头望明月
●孙雁群
李白,一个伟大的行吟诗人,在他步履匆匆的漂泊生涯中,曾经无数次在静夜中举头眺望故乡的明月,也曾经无数次低头写下思月伴月邀月吟诵天山月长安月的华美诗章。但让人念念不忘的还是这首《静夜思》,简单明了,不枝不蔓,径直走进每一个异乡游子的心灵深处。
  这就是朴素的力量!在古人的笔下,月亮是皎洁的,月亮是富于想象的,月亮也是善解人意的。它看过思妇在月下捣衣,它听过游子在月下吹笛,它祝福过“人约黄昏后”的双双倩影,它也感叹过“飞镜又重磨”的白发欺人。遗憾的是,今天的月亮已经无法让人体味“月明人尽望”、“千里共婵娟”那样纯美的思念和祝福了。张若虚说“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时也许认为一轮明月亘古不变,他并不知道,今时的月亮已经没有古时的诗意,而且那个不能发光的球体,在现代科技的高分辨率的拍摄中,不仅尽失神秘,而且变得裸露、憔悴而苍凉。
  如果你留心,你就会发现城市的月亮是孤独的和苍白的,多变而跋扈的霓虹一直向高空肆虐,而那个纯洁而温和的“白玉盘”,则被挤向远远的天际。灯火通明,夜夜笙歌,人为的光明已经撕裂了城市的黑暗,而高楼、车流以及喧闹的人群也把属于月夜的宁谧和悠远一扫而空。在这样纷繁的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争强好胜让我们充满棱角,追赶潮流让我们失去耐心。我们用不断制造的光明来驱赶黑暗,我们用灯红酒绿的繁杂来掩盖明月的清朗。举头望明月已经成为一种奢侈,慢生活时代更是一种遥远的梦想:没有举杯邀月的闲情,没有月下小酌的雅致,更没有踏月归来的亲切和温暖。
  举头望明月,应该属于乡村的静夜,属于迟子建所谓的“处子般鲜润的、干干净净的黑暗”。如果我能够,我一定要再看一看古时的月亮或者像古人一样再看一次月亮,在某一个凉爽的季节,在某一处淳朴的山寨,那里,应该有沉默的山林,简洁的房舍,漾起点点银光的汤汤小河,和无边高远的辽阔的苍穹。
  1996年我在鱼木寨举头望明月,2000年我在周庄低头思故乡。但现在,这一个美丽的山寨,这一个淳朴的古镇,都已经成了车如流水马如龙的旅游胜地,明月之下,星光之中,抢占主角位置的应该是更为热闹的民俗的或者文化的表演吧。
  又到中秋月圆时,那满天的清辉,遍地的银光,有多少思念与牵挂都在静静地对月倾诉……
  (2008年9月11日《张家港日报》)
7.简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8.作者为什么说“举头望明月,应该属于乡村的静夜”?
  9.文章把古代月亮与现代月亮进行对比,有什么作用?

阅读短文,完成3-6题(每题4分)
古民居放在哪里才“适得其所”
●冯骥才
瑞典人欲买安徽古民居“翠屏居”,被相关文物部门紧急叫停。这件事引起不小的争论,备受国人漠视的中华文化遗存放在哪里才好?是放在原处还是漂洋过海?
  洋人弄走中国的古物,真的只是为了热爱中华文明吗?为了表达“爱心”吗?难道放在国外就真的安全——如上天堂了吗?德国探险家范莱考克从新疆伯孜克里克石窟割取下来放在柏林的精美绝伦的二十八幅壁画,不是在二战中全部毁于一场轰炸了吗?能说早知巴米扬大佛被炸毁就不如搬到大都会博物馆去吗?那里的温度和湿度不是调得极好,还有红外线监控吗?
  任何遗存的首要价值都是见证的价值。它不是孤立的。它是那块土地的文化生命与历史的物证。如果它具有那块土地的代表与象征的意义——比如“翠屏居”这样的“典型的皖南古民居”,更是不可移动的。世界上有哪个文明古国用出卖自己的文明的方式来保护文明?如果有,一定是还没有文明的自觉,一定还看不到这些遗存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才会拿它们当作物产一样去换取保障生存的金钱。从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西方的殖民者正是在这个现代文明的落差上,从一些古老而蒙昧的土地上,搬走他们祖先留下的长久湮埋在荒芜中的遗存。
  我国历史悠远,民族众多,地域多样,各地民居极具个性。而这些物质性的古民居遗存又是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存的载体。倘若物质载体不存,非物质遗产“毛将焉附”?然而在剧烈的社会变化中,城市的历史民居大多已经荡然殆尽,乡村古民居又面临新农村建设的冲击。正在我们为乡村古民居何去何从焦灼地思谋出路之时,像“翠屏居”这种负面的自我轻薄文化事件冒出来,自然就必须紧急刹车,亮出红牌。
  “翠屏居”事件很像一百年前敦煌的藏经洞事件。它说明我们虽然有悠久的文明,也有久远的蒙昧。这张红牌是一个文明自觉的信号。我为叫停的这些部门和这些人叫好。
  然而,接下来必须思考的是被挂上“文保单位”而禁止出售的“翠屏居”谁来管?类似的古民居都做过普查和认定吗?
  我们在“翠屏居”事件的跟踪调查中得知,这座古宅由于这个事件出了名,现在被一家经营茶叶的公司以每年6000元租用了。据说这家公司有意把这里办成皖南茶文化馆,倘能如是,当为幸事。但更多的遍及中华大地的“翠屏居”们呢?它们绝不会有“翠屏居”这样的好运。如今各地的古民居大多未经普查与定性,在保护责任方面没有归属。反正绝大多数房主对其古屋古宅是没有保护意识的。如有人知道应当保护,也是既无办法,又无财力。连北京已经定为保护范围的四合院都扔在那里,没人过问。难道它真像主张外卖的人所说:宁肯让它烂掉也不放手?问题不是又回到这一话题所争论的原点上?
  在国人尚未有普遍的文化保护的自觉之时,该怎么办?此刻我又想起了阮仪三先生。如果没有他切实的努力,江南六镇今何在?可是一个或几个阮仪三,救得了成百上千个奄奄一息的古村落吗?由此想到曾经在一次文化界的会议上说:我们在伏案研究民间口头文学,可是民间口头文学早已经没人再说了,马上就要从人间不知不觉地蒸发掉了。我说:请诸位先离开我们的书斋到田野里去吧,先去把那些残存在记忆中的“最后的口头文学”记录下来吧!我们没时间清谈妙论,侃侃而谈,我们应该去到文化遗产的重灾区里,切切实实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选自2006年11月27日《文汇报》,有删改)
3.作者反对古民居类历史遗存“漂洋过海”,列出作者反对的理由。
4.分析本文结构上的特点。
5.对于如何保护文化遗存,你有什么建议呢?试写出两条。
6.文章结尾引述了作者自己的一次发言的内容,想要说明什么问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废墟的召唤
宗璞
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刚是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天空,已显出月芽儿的轮廊。顺着近年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转过布满枯树的小山,那一大片废墟呈现在眼底时,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而在乱石衰草中间,仿佛应该有着妲已、褒姒的窈窕身影,若隐若现,迷离扑朔。因为中国社会出奇的“稳定性”,几千年来的传统一直传到那拉氏,还不中止。
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畅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
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法”为名,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已的责任罢。风在路后另一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我诧异的回转身去看了。暮色四合,与外观的石块白得分明,几座大石叠在一起,露出一个空隙,像要对我开口讲话。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么?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么?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
风上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然而我没有为这斗争过么?便在这大龟旁,我们几个人曾怎样热烈的争辩呵。那时的我,是何等慷慨激昂,是何等地满怀热忱!但是走的只管走了。和人类比较起来,个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而我们呢?我们的经历自不必提起了。我却愿无愧于这小得多的概念。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在它们的翅膀底下,晚露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中又透一点蓝,显得十分疑重,正配得上空气中的摸得着的寒意。
这景象也是我熟悉的,我不由的闭上眼睛。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事隔30佘年,我又在和年青人辩论了。我不怪他们,怎能怪他们呢?我嗫嚅着,很不理直气壮。“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
“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的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突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
他不答,我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迤逦行来,已到水边。本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树旁乱草中悉窣有声,原来有人作画。他正在调色板上蘸着颜色,蘸了又擦,擦了又蘸,好像不知怎样才能把奇异的色彩捕捉在纸上。
“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圆明园惟一的遗桥了。远望如一个乱石堆,近看则桥的格局宛在,桥背很高,桥面只剩了一小半,不过桥下水流如线,过水早不必登桥了。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们仍然看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仿佛听得说要修复圆明园了,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
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1.“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在这句话中作者用了几处比喻?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
答:
2.“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答:
3.“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请你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
4.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5.作者听到了“废墟的召唤”,但是年轻人却尚有疑惑,作者说 “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这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认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6题。
①一到冬季东南亚就会出现危险病毒在传播的消息,这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中国内地一香港一泰国这个“传染病三角区”此次亦不例外。泰国爆发的禽流感(几乎200万只家禽遭感染)还夺走了一些人的生命。1997年的历史再度上演,当时香港的6人死于这种疾病。
②动物疾病能够传染给人,这并不新鲜。这是一个自然且十分古老的过程。俄罗斯医学院伊万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主任德米特里·利沃夫说:“病毒、微生物以及一切致使人类患传染病的病菌都是从动物身上传到人体的。在人走出洞穴和动物受驯化的几万年间,野生动物所携带的病菌转移的家畜身上,再由家畜传染给人。”难怪医学界很早以前就试图将大规模流感的责任归咎于动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英国对流感这种令人困惑的疾病的解释是因为周围的马和猪患病。19世纪,在布哈拉酋长国行医的俄罗斯大夫认为,游牧部落患流感与大量养马有关。甚至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爆发,顷刻夺去2000万人的生命,一开始也被认为是“猪流感”。只是到了后来才搞清楚,这种疾病其实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近年来对于普通人来说,真正骇人听闻的是“禽流感”。对新疫病的恐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严重疫情有可能导致60%的人口受感染,在官方证实的患禽流感的人中,多数病例是致命的。这是否意味着,新流感带给人类的是无法回避的灾难?
③世界卫生组织流感问题专家尤里·根东说:“如果自然界并不比我们想象的更聪明的话,就不会在不同物种之间设置防传染屏障。禽类病毒要传染给人是很不容易的。否则人类早就灭绝绝了。几年前在英国做过一项实验,给志愿者接种禽类常见的各种流感病毒,结果无一人感染。要使病毒进入机体细胞内并开始传播,必须具备一种能使血红蛋白分解的特殊酶。进入每种动物的机体都得有一把钥匙,禽类病毒并没有进入人体的钥匙。人患上禽流感是十分罕见的现象。首先必须是人的免疫机能或其他系统出现紊乱。当然,这种紊乱的特点还有待研究。泰国有人口6000万,约200万家禽感染病毒,禽流感以闪电速度迅速蔓延。但即便如此,已确诊的感染者仅为12人。”
④专家谈到的另一个情况能够平息对禽流感日益加剧的恐慌。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整个历史上,这种疾病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官方记录只有两例。目前尚无人受到病人的传染。因此说病情即将来临显然早了点。不仅仅出现过禽类灾难,尤里·根东说:“现在很少有人记得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士兵感染猪流感病毒的事了。那时,美国也作了疫情来临的准备,甚至迅速生产出1.5亿支疫苗制剂。”结果疫苗不仅没用上,还在接种时带来种种麻烦,耗费大量资金,尚未发生一例人与人之间传染猪流感的事件。可见,物种间的防传染民间障是可靠的。
.下列关于“禽类病毒”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年冬季禽类病毒都是先由地处东南亚的泰国开始传播。
B.几万年前,已可能有人类感染禽类病毒。
C.由于物种间的防传染屏障较为可靠,禽类病毒传染给人很不容易。
D.禽类病毒在家禽间的互相传播非常迅速。

.“动物疾病能够传染给人,这并不新鲜”,能够作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A.俄罗斯科学家利沃夫认为,一切致使人类患传染病的病菌都是从动物身上传到人体
的。
B.英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把流感的产生归咎于周围的马和猪患病。
C.近年来泰国、香港先后爆发的禽流感,夺走了一些人的生命。
D.二十世纪初期西班牙夺去二千万人生命的流感大爆发,就起源于“猪流感”。

.不能说明“动物流感”不会带给人类巨大灾难的一项是()

A.医学界很早以前试图将大规模流感的责任归咎于动物的行为被证明是错误的。
B.几年前在英国做过一项给志愿者接种禽类常见的各种流感病毒的实验,结果无一人
感染。
C.禽类病毒并没有进入人体的钥匙。
D.严重疫情有可能导致60%的人口受感染,在官方证实的患禽流感的人中,多数病例

是致命的。
.根据全文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禽流感是我们需要注意但不必恐慌的问题。
B.人的免疫机能或其他系统出现紊乱也不一定会患上禽流感。
C.禽类传染病将成为大型现代化养殖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D.20世纪60年代美国曾为士兵感染猪流感疫情而作的种种准备是必要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