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大一统”理念影响下的中国对外关系,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没有与中国平行的、多元的国家观念,“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威来贡职”。只有君临天下的一元等级世界秩序:中国居天地之中心,以控周边的万邦属国。华夷之辨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确立了华夏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对外关系格局里中国居高临下、傲视万国的情势。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
文: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学人员;武:军事打击;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体制:天下体系——君臣关系,强时为君,弱时为臣。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保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
——择编自何新华《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与清政府的三项外交原则》等
材料二 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办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并做简要评价。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两伊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以下材料: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
而北京被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市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引自《上海学联告同胞书》1919年6月12日
(1)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中的“曹、章、陆”分别指谁?
(2)这个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1)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次大屠杀是什么大屠杀?你对这一事件有何评论?
(2)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如何?签订了什么条约?
(3)结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签订的条约内容,说明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严重危害?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从城市转入农村,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建立红色政权。结合下面材料和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名斗争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式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式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引自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年1月5日)
材料二边界的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引自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1)结合材料一,“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结合学过的历史,说明材料二提出的观点。
(3)结合学过的历史,说明当时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和地理位置有什么的特点?红军为什么在这样的地方建立根据地?

请问红军在什么背景下开始长征的?简述红军长征的经过。在事实上重新确立毛泽东为红军领导人的会议的意义?

根据你所学习到的地理、历史知识,试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与第一次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