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兴中会、同盟会创立时的“驱除鞑虏”,到民国初肇时的“五族共和”,再到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轨迹是( )
A.从反对帝国主义到民族自强自立 |
B.从反满兴汉目标到联合满族人民 |
C.从暴力革命手段到和平主义思想 |
D.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华独立 |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这里描述的是( )
A.井田制 | B.宗法制 |
C.分封制 | D.郡县制 |
据《礼记·乐记》载:“武王克殷,反商……下车而封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后人称为“下车佳政”。由此可见,分封“杞、宋”两国()
A.扩大了西周的疆土 | B.旨在表彰大臣功勋 |
C.维护了边疆的安定 | D.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
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 君,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 起。材料现象最能说明()
A.周天子已丧失“共主”地位 | B.诸候间的争霸战争日趋激烈 |
C.宗法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 D.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 |
“秦国在征服六国的同时,就要使秦文化也征服关东诸国的文化。因此,秦朝采用了相关的有效制度,来保障秦国对六国的文化影响。”材料观点说明()
A.分封制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 B.焚书坑儒保障了文化专制 |
C.郡县制加强了文化的统一 | D.郡国制实现了文化的征服 |
据记载,唐德宗建中二年规定:“给事中(唐代官职名)……分判省……凡是诏敕有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材料说明“给事中”的设立()
A.杜绝了皇帝权力滥用 | B.削弱了丞相的决策权 |
C.有利于预防决策失误 | D.实现了中央权力制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