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世纪,教会学校的学生们阅读《圣经》和早期基督教作家的著作,也读古典拉丁文学和少量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拉丁译本。一些教会学校还提供法学、医学和神学方面的高等教育。学生和教师们还组织了学术行会。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世俗教育推动了文化普及 | B.教会放弃神学而研究哲学 |
| C.文艺复兴运动已悄然兴起 | D.自然科学与哲学有所发展 |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 A.加强政府调控平抑粮食价格 | B.实行农工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
| C.发挥市场作用保持物价平稳 | 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
春秋后期郑国的子驷执政时,“为田洫”(修筑井田的经界)侵犯了贵族的私有土地,被贵族杀掉。接着执政的子产向土地私有者作了妥协,只是把土地私有者及其土地按“伍”编起来管理,即使这样也曾引起反对。这种现象主要说明()
| A.井田制已经瓦解 | B.新旧贵族矛盾尖锐 |
| C.土地私有渐成潮流 | D.郑国引领时代潮流 |
《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这句话强调了()
| 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 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
|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
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
|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
|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秦汉以来,民间交易,惟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明起,钞法竟不能复行,而银币代起,亦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要求 | B.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 |
| C.对外贸易和走私活动的推动 | 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