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个老兵的签名
樊碧贞
新兵下连时,他被分配到卡苏里哨所。
其实,他最想去汽车连。开墨绿色的大汽车,在高原上奔驰,多带劲。不过,现在这愿望是无法实现了,他要随给养车上哨所。
透过车窗,他看到了远处山顶上的积雪。他突然兴奋地哼起了歌儿。司机直是摇头。
车不能往前开了,他必须徒步上山去。凝神一望,他不禁吃了一惊。来时的路全悬在峭壁上。一只被惊起的鹰掠过他的头顶,顺着岩壁冲向峰顶。
我也会上去的。他攥紧了拳头。
他浑身是劲。真要感谢新兵连那阵的队列、擒敌、战术和体能训练。那时候的训练很苦,一天下来,大家趴在床上不想动。有的兵上厕所蹲下去就起不来,非得旁人架着胳膊才能站起。他很用功,各项考核都是优。
有备而来,自然不怕。终于,他看到了哨所前迎风飘扬的红旗。他想再往前几步,却挪不动脚。胸腔里的肺如同撕裂般难受,以至于他不得不弓着身子蹲下去。那一刻,他明白了司机为什么摇头。
有个人迎了上来,立正,敬礼。没有过多的介绍,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然后,他背上的背包被取了过去。
别紧张,这是高原反应,过一阵子就没事了。他知道,说这话的是老兵。
哨所只有他和老兵。听给养车的司机说,老兵已经在这里守了四年零六个月。按例,每两年这里就会送走一位老兵,也会迎来一位新兵。他很纳闷,老兵为什么不挪动地方。
哨所的生活很单调。每天天一亮,老兵就带着他去巡山。
老兵总走在前面,背挺得很直。他做不到。已经上来一段时间了,但每次巡山到这里,他还是感到呼吸困难,头痛。他很奇怪,黑瘦黑瘦的老兵,脚下怎么就那么有力。
这里,是卡苏里哨所的最高处。
每次走到这里,老兵都会歇上十来分钟。老兵招呼他上去。他总是摇头。那顶上除了有雪,什么都没有。不过,老兵上去了,站成了一棵笔直的树。
等老兵下来,他把自己的感觉说了,老兵只是憨憨地一笑:你上去就知道了。
那上面究竟有什么呢?非得要上去才知道。
老兵不愿说,他也不好强求。只想,等自己感觉好些,一定上去看看。
有一天,他忍着不适,爬上去了。顶上却什么也没有。他有些生气,责问老兵为何捉弄人。
老兵不生气。拉了他一把,站在这里看,往远处看。
看到什么了?
只有连绵不断的山。
还有什么?
茫茫的雾。
还有什么?
没有了。
怎么会呢?
应该看得见竹篱小院,屋旁有高高的草垛儿,还有两只母鸡躲在草垛下。旁边,青竹竿上有还在滴水的衣裳…… 可是这些,他根本没有看见。该不会是老兵的幻觉吧。
他攥了攥老兵的胳膊。老兵回过头来,眼里竟然有了泪花。
莫不是老兵想家了?他的好奇心一下子上来了。
那个竹篱小院是你家?
老兵先是摇头,后又点了点头。
他更是一头雾水,想再问点什么,老兵却说,回去吧。
他跟在老兵身后,从夏天走进冬天。
下雪了,好大的一场雪。躺在哨所里,也能听到外面雪花飘落的声音。他睡不着,他知道老兵也没睡。
也不知道咱老家下雪没有?他自言自语。
想家了?老兵搭话了。
有点。你呢?
想。
你在这儿都四年多了,已是超期服役了,为什么不下去呢?
老兵没有回答,却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在老兵还是新兵的时候,这哨所里也有一个老兵。那个老兵每天也带着他去巡山。每次也总走在他的前面。老兵的背挺得很直。老兵每次经过山顶的时候都会呆上十多分钟。他跟着上去看过,什么都没有。
我看到的跟你一样。他接过话茬。
但那个老兵看到的不一样。
为什么呢?
当你心里装了一个地方,再远的地方都能看到。
那个老兵呢?
他永远守在了这里。本来,开春他就要下山去的。那个竹篱小院等着他。谁知道下了一场大雪,我们去接应山下送来的给养,他走在前面,意外地滑下去了……老兵的声音有些哽咽。
他接过照片,真的就看到了那个竹篱小院,高高的草垛,还有两只母鸡躲在草垛下。旁边,青竹竿上有还在滴水的衣裳……
背后有一行字:守好这个家。落款:老兵!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从新兵进入高原的感受写起,为文章设置背景,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为塑造老兵的形象铺垫。
B.老兵每次走到哨所最高处都会歇上十来分钟,并且站成了一棵笔直的树,这一段描写突出老兵的坚于值守,尽职尽责。
C.新兵到哨所的最高处只见到连绵不断的山和茫茫的雾,说明新兵的经验差,不能发现远方的目标,进而衬托老兵的性格特征。
D.文中两次写到竹篱小院的景色,表达了老兵对逝去的老兵的怀念,同时和现实的生存环境形成对比,突出老兵和新兵的思乡之情。

E.文章的结尾“守好这个家”,内涵丰富,这个家既指已逝老兵家乡的竹篱小院,也指国防哨所,同时也是已逝老兵的嘱托与期望。
小说几次出现对哨所和竹篱小院的描写,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结合全文分析小说中超期服役的老兵的形象特征
小说的构思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西溪的睛雨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叫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鄘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那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哪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二日
结合下文,说说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何特点和作用?
第四段中说“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作者称自己是“难度的俗物”,原因是什么?“俗益”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源宁在游西溪后感慨“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与西溪相比,西湖有什么不足?西溪又有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
作者在文章收笔描写夜游西溪的情景时,联想到东坡夜游赤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青藏铁路堪称“世界冻土工程博物馆”
随着冻土路基、冻土区桥梁、涵洞、隧道、房建、管线等工程的顺利施工,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高原多年冻土最长的青藏铁路,如今堪称“世界冻土工程博物馆”。专家称,青藏铁路穿越世界上最复杂的冻土区,不少冻土工程措施都是国内外首创,可谓集冻土工程之大全。
于7月1日试通车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是目前全球穿越永久性冻土地带最长的高原铁路,这条铁路处于多年冻土区的线路就长达550公里。而冻土对温度极为敏感,随着温度的变化,它会“发胖”或“变瘦”。
据了解,冻土在寒季就像冰一样冻结,随着温度的降低体积会发生膨胀,建在上面的路基和钢轨就会被“发胖”的冻土顶得凸起;到了夏季,融化的冻土体积缩小,路基和钢轨又会随之凹下去。冻土的冻结和融化反复交替地出现,路基就会翻浆、冒泥,钢轨会出现波浪形高低起伏,对铁路运营安全造成威胁。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专家组组长、冻土科学专家张鲁新说,冻土虽然在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也存在,但他们是属高纬度冻土,比较稳定。青藏铁路纬度低,海拔高,日照强烈,而太阳辐射对冻土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加上青藏高原年轻,构造运动频繁,并且这里的多年冻土具有地温高、厚度薄、热融发育等特点,其复杂性和独特性举世无双。
据了解,青藏铁路有111公里线路铺有一种特殊的路基,即在土路堤底部填筑一定厚度片石,上面再铺筑土层的路基。这种多孔隙的“片石层通风路基”为国内首创。它是效果较佳的保护冻土措施,好似散热排风扇,冬季从路堤及地基中排除热量,夏季较少吸收热量,起到冷却作用,能降低地基土温度0.5摄氏度以上。
全长11.7公里的青藏铁路清水河特大桥横架在可可西里冻土区,它是一种“以桥代路”的保护冻土措施,铁轨飞架而过可以不惊扰冻土。青藏铁路“以桥代路”桥梁达156.7公里,占多年冻土地段的四分之一。张鲁新说,如此大规模采取“以桥代路”措施,在世界上也是首次。
青藏铁路有的冻土路基两旁插有一排排直径约15厘米、高约2米的铁棒,这就是热棒。它是一种高效热导装置,具有独特的单向传热性能:热量只能从地面下端向地面上端传输,反向不能传热,可以说是一种不需动力的天然制冷机,专家称之为冻土病害的“青霉素”。大规模使用热棒可以保持多年冻土处于良好冻结状态。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黄弟福说,青藏铁路建设中创造性地采取了解决冻土施工难题的相应对策:对于不良冻土现象发育地段,线路尽量绕避;对于高温极不稳定冻土区的高含冰量地质,采取“以桥代路”的办法;在施工中采用热棒、片石通风路基、片石通风护道、通风管路基、铺设保温板、遮阳篷结构等多项设施,提高冻土路基的稳定性,堪称集世界冻土工程措施于一身。因此,运行在青藏铁路上的列车时速将达120公里。
下列关于青藏铁路堪称“世界冻土工程博物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高原多年冻土最长的铁路。
B.青藏铁路冻土工程多而复杂,施工中集世界冻土工程措施于一身。
C.青藏高原冻土具有地温高、厚度薄、热融发育等特点,其复杂性和独特性举世无双。
D.青藏铁路在冻土上建起的路基、桥梁、涵洞、隧道、房建、管线等工程项目最多。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温升高,冻土热涨“发胖”;气温降低,冻土冷缩“变瘦”,威胁铁路营运安全。
B.青藏铁路,是目前全球穿越永久性冻土地带最长的高原铁路。
C.大规模采取“以桥代路”措施,保护冻土,我国首创。
D.热棒具有独特的单向传热性能,利用它可以保持多年冻土处于良好冻结状态。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青藏铁路建设虽创造性地采取了解决冻土施工难题的相应对策,但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B.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冻土路基的稳定性,主要是为了提高列车时速。
C.青藏铁路建设冻土问题的彻底解决标志着我国铁路建设技术已居世界领先地位。
D.虽然冻土对温度极为敏感,但因环境恶化导致的全球变暖不会影响冻土的变化。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两棵树
刘长春
①万籁俱静。雪亮的灯光打在形状很美的两棵树上,四只弯曲的手臂伸向天空,树梢是尖尖的,没有风,两个剪影,好像两个站立在大地上的人,沉思着什么,晨风开始吹拂,树叶沙沙作响,小鸟飞上枝头……稍顷,音乐声起,随着旋律的此起彼伏,两棵树开始移动,靠近,又分开,翩翩起舞。随后,音乐声止,大地复归寂静。天,还是蔚蓝蔚蓝的,风,还是轻轻轻轻的,两棵树又靠近、靠近、再靠近,依然站成开幕时的两个剪影。
②是的,两棵树,两棵相依为命的树!经理风风雨雨而挺立的树!根与根相连纠缠的树!
③这两棵树,现在就站立在浙江奉化溪口一个山坡上。一棵是楠树,另一棵也是楠树。一棵长得茁壮,雄姿英发;另一棵长得秀美,亭亭玉立。在他们站立的山坡边上,终年不断地走着一道清澈的溪流。远处雪窦古刹的钟声,如九天飘落的梵音,回荡在白云之间;更远处的妙高台,雄据绝顶,一览众山。眼前,也不显得高大的武岭城墙在大树浓荫的覆盖下,沉默。墙头,生野草,也生野花,在秋日的微风中俯仰自如,昨日那一段惊心动魄风云变幻的时光,早已融入远方苍茫的历史天空。我提醒所有到了溪口的人,请你们要去看一看那两棵树——蒋介石幽禁“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住处后边的两棵树,那棵时候活着的历史的历史的一个见证!
④树的形象,会使我们想起人的脊柱。没有记住的人就不能完美地挺立。支撑每一个人的精神支柱都是不同的。“九一八”事变之后,蒙受“不抵抗将军”骂名的张学良,可谓集国恨家仇于一身。1935年冬“偌大的华北,已容不下一张课桌”。中日战争已是鼙鼓可闻了。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关头,一个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而声色不动;另一个心里却呼啸着“打回东北去”的呐喊。矛盾,民族的矛盾,国家与个人的矛盾,压倒了义结金兰的兄弟情分,张学良拍案而起,导演中国现代史上实行兵谏的英勇一幕。时间难以磨灭,风雨不能剥蚀,地域无法割裂,浩然塞乎天地之间。
⑤树的绿叶,还会使我们想起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是有强弱之分的,人的生命状态也是很不相同的。在那个大敌当前共赴国难的枪林弹雨中,有人退缩了,有人变节了,有人洁身自保了,当然也有人呼啸着冲上历史的高地。“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以后的张学良,随机陪同蒋介石从西安飞南京,旋后即失去了自由。从此,陪伴这位少帅的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幽禁生活。“七七事变”爆发,已身陷囹圄的张学良愤而上书蒋介石,要求带兵抗日,满腔热忱却换来了冷冰冰的“好好读书”一句话。报国无门,英雄失路,“栏杆遍拍,无人会登临意”呵!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满腔忧愤对谁诉?呼天,天不应;问地,地不答;问江问河,江河没有回声,不舍昼夜水自流……心碎了,人老了,可是,唯有生命之火不熄。把不是牢房的牢房坐穿,活着依然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1901年6月3日的诞辰,2001年10月15日的忌日。活过了百岁,一个世纪的风雨雷电从他的耳边走过。省钱,他还说:“我很想回到大陆,回到东北看看!”爱家的人,不管走得多远,生命之根还是在故乡的土地。就像那树——生命之树常绿。
⑥那两棵树,是他为她亲手栽种,为什么只种两棵?而且是楠树,岁寒不凋零的常绿乔木,也是富有象征意义的。人称“赵四小姐”的赵一荻在张学良最需要的是后来到了他的身边,陪伴他走过了最艰难的时光。28年的磨难与考验,成就了一对夫妻如歌如诉如泣的爱情诗章!是的,那时天地之间让人感动得流泪的真正奉献给爱情的诗章!两棵树,并排站着,同呼吸、共命运,你看着我,我望着你,总有一种彼此相融的气息在流动。太阳底下,我久久凝视着那两棵楠树,不禁想起萧•尼尔森的几句诗:“少女伫立在我身旁/她年轻的目光/在橘树的某处闪耀。”那是一种召唤,一声脚步,在阳光下或风雨中走动!江河行地,岁月长流,而树会长大长高。两棵树,两棵非凡的树,肩并着肩,手挽着手,一起站成我心里两个剪影,永远不再分开。日月辉映之下,每棵树都把自己的影子轻轻覆在他或她的肩上……
(选自《大地笔记》,载《美文》2004年第8期,有删节)
从文中看,“两棵树”的具体含义和象征意义各是什么?(6分)
答:(1)具体含义:
(2)象征意义:
为什么文章要从晚会的舞蹈写起?(4分)
简析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日月辉映之下……”在文中的含义及其在表达上的作用。(6分)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2段中反复咏叹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对舞台上“两棵树”的强烈的赞美之情,自然而然地引起下文。
B.第3段的景物描写,有对比,有前后照应,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也突出了两棵树的历史意义。
C.第5段的划线句子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衔接紧密,节奏感强,充分说明了张学良是一个堂堂正正的英雄。
D.最后一段,作者引用了萧•尼尔森的诗句,讴歌了张学良与赵一荻坚贞的爱情,同时也热情讴歌了张学良一腔赤诚的爱国心。

E.作者在解读自然景观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观史、读史。这样作品的凝重感、沧桑感沽沽流出,为作品增添了审美情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其发展、更新的情况,要比科学界显得稳定。尽管科学也是大文化中的一种,但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是人类对自然界及其规律的认识和反映,而不像文学、艺术及社会学理论,主要是反映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文化的稳定性,是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稳定性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价值体系得以维系、保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就以艺术品来说,越是古老的艺术品,价值越高。因此,文化有天然的迟滞性、传统性。文化要克服自己的这些稳态特性,向前发展,除了社会的需求、自身的演变以及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动力因素外,还有一股重要的动力来源,就是自然科学的冲击和影响。
文化和科学,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以艺术来说,它的起源和发展,都离不开生产和技术的影响。原始的岩画、舞蹈、陶制品等艺术的萌芽,都同当时的技术——火、颜料、制陶术等密切有关。艺术史的研究表明,人类最早的艺术起源,是在人类最早的两项重要技术发明——火的利用和工具的制造出现以后才诞生的。
③人类历史上有过三个文化和艺术的鼎盛期,而这三个时期又同时都是科学技术的鼎盛期。第一次鼎盛期出现在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既产生了天才的艺术家,也产生了天才的科学家。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最典型的一例,就是提出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律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同时是美学的创始人。他首先提出了美学的概念,认为“美就是和谐与比例”。第二次鼎盛期是文艺复兴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文化的繁荣与科学的巨大成就如日月相耀,出现了像达·芬奇、丢勒等在科学技术和艺术上同是时代巨人的天才。第三次鼎盛期是现代。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同时,现代的文化艺术也达到了历史的峰峦期。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文化观念、文化价值、文化方式。我们在研究文化发展战略时,必须把科学技术的因素考虑进去,必须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汇流的发展趋势中,把握当代文化发展的走势。科学与文化的高度汇合,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当我们分析一个社会、一个地区文化的背景时,应该研究该社会、该地区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从科学技术的发达程度、普及程度上,来更全面地分析该社会、该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准。同样,当我们制订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计划、规划时,也应该考虑到文化环境的制约作用。文化发展的滞后往往是造成科学技术落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⑤落后的、封闭的、保守的、愚昧的文化背景,必然会延缓、制约、打击、抑制科学的发展。欧洲中世纪科学之所以没有得到发展,成为一个漫长的黑夜,就是因为宗教文化、神学文化扼杀了许多科学的创见,使科学成为神学的婢女。同样,中国在古代曾有过灿烂的科学文明,但到了近代却落后于世界,其原因同近代以来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密切有关。因此,不变革这样的文化背景、提供新的文化背景,科学是不可能兴起和发展的。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科学的文化影响在不断更新。但是,科学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
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需要宏扬光大,同时也很需要用科学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文化影响。现在,科学技术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我们认为科学技术还应同文化协调发展。只有科技、文化协调发展了,经济、社会才能得到发展。这在当前我们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全社会增强科技意识时,尤其要加以考虑。
(节选自姚诗煌《当代科学对文化的影响》)
根据文意,下列关于“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及社会学理论,主要是反映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B.社会的需求、自身的演变以及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动力因素使文化具有稳定性,而自然科学的冲击和影响使文学得以发展。
C.文化发展的滞后可能造成科学技术的落后,虽然科技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文化观念、价值、方式。
D.变革落后的、封闭的、保守的、愚昧的文化背景,是科学兴起和发展的前提。

下列表述,不能作为“文化和科学,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的证据的一项是

A.文化有天然的迟滞性、传统性,它的发展须要科学的冲击。
B.火的利用和工具的制造,为人类最早的艺术萌芽提供了可能。
C.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繁荣的文化和成就巨大的科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D.本世纪现代文化艺术发展到历史的峰峦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的基础之上。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只要保持文化的稳定性,社会价值体系就可以得以维系、保存和发展。
B.毕达哥拉斯之所以能提出 “美就是和谐与比例”的概念并创立美学,是因为他提出过数学上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律。
C.未来的社会是科学与文化的高度汇合的社会,既要宏扬光大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要用科学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文化影响。
D.经济、社会要发展必须突出科学,增强全社会的科技意识,毕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短信,网络小说、歌曲等文化形式的诞生和发展与现代通讯科技、计算机网络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
B.南通要打造“近代第一城”的城市品牌,除了要充分利用南通的文化环境特征,还必须研究南通的科技发展状况。
C.一个地区经济落后,除了科技发展滞后,科技意识薄弱的原因外,该地区文化背景的落后、封闭、保守、愚昧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D.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用科学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文化影响,我们的经济、社会就能得到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品茶
李汉荣
⑴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物。饮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事。
⑵在一间陈设简单、干净、空旷的小屋里饮茶是最好的。华贵、复杂的房间里不宜饮茶,那高大、贵重的东西在茶面前摆谱、显阔,茶的自然气息就被埋没了。
⑶饮茶的时候,心情越平淡越好。心情平淡的人,才能感受茶带来的宁静和清新。
⑷每一片绿叶都在高山深谷里浴过风雨云雾,听过鸟声虫鸣。简单的叶子,却有着绝不简单的经历。但它们是沉默的,在滚烫的水里它们并不发出惊叫,接受了这过于热烈的邀请,它们慢慢吐露出纯洁而芳香的情愫。
⑸此刻的杯子里漾出碧绿和淡淡的清香。在这个时候,茶是最香的,但在这个时候,我常常不忍将嘴唇交给茶杯。茶的一生,就这样了结了么?我想起人生的种种细节,想起那珍藏在这些细节里的眼泪、微笑、期待和感动。就这么喝下去?茶的一生就这么毁于一旦?
⑹于是,我默默向茶感恩,向生活和大自然的每一个细节感恩。向云雾中采茶的那双小手感恩。那是我的妹妹,在鸟声和微风里站着,她伸出手,和着露水采下了一生中最纯洁的瞬间,采下了天空中渐渐呈现的一角蔚蓝,然后,她哼着一首险些失传的民间小调,将满捧的绿色盛进竹篮,盛进别人的生活和日子,盛进我的日子。此刻我的杯子里,那浮动的叶片上,印满她的手纹。
⑺我的眼睛湿了。想不到,在这么一个平静的时刻,我流下了这么深刻和纯洁的眼泪。于是我忽然想到:我杯子里盛的是茶的泪水。
⑻泪眼望着泪眼。我喝下了茶水,我接受着这感人的馈赠。
⑼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仅为事物的色、香、味、形所惑,而且联想到事物不平凡的来历和它们蕴含的艰辛、忍辱、牺牲等等内涵,当我们遭遇这些事物的时候,就是与生命和命运遭遇。这些事物就不仅进入了我们的身体,而且深入了我们的灵魂。
⑽世界不只是一堆物,世界更是一个比物更丰富、更恒久,也更惊心动魄的精神过程。我们透过物的“物性”,看到的是更其深广和神秘的“神性”。一件物到达我们面前,它不仅吁请我们感受它自身,而且期待我们体悟与它关联的一切。
⑾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它更是一种有意味的事物。饮茶,就不只是为解渴和去乏,更是要感受在茶的氛围里所呈现的境界、情调和韵味,有时要达到一种智慧和觉悟。
⑿由茶,我们可以推想到许多。一株树不仅是供我们乘凉和做家具的,一株树也是一种意境,一种生命的境界,树根在深深的地下展开着纠结着,它使我们联想到生命的明亮部分往往由其幽暗乃至苦难的根基所营养,由此才有树冠那巍峨葱茏的生命高峰。一头奶牛也不只是供我们挤奶的动物,它也有感情、有痛苦,如果不是人的挪用,也许这奶牛早已做了母亲了,我们享用的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牛奶正是奶牛用苦痛所酿就。生命的成长是这样美好,而其背景又是如此艰辛甚至带着残酷,当我们喝完了牛奶,是不是不仅只增加自己的几分脂肪和体力,而且也增加一些德性:对大自然、对生灵多一些珍重和怜悯。我们被其他生命养育着,为了我们活着,许多生灵承担了苦痛。如果我们再额外地为大自然和生灵增加痛苦,我们就大大地错了。
⒀人的一生要喝多少茶?茶里的香味、甘味、涩味、苦味、意味、禅味,我们能品出多少?从第一杯茶到最后一杯茶,由浓郁到平淡,由浅尝到深品,永远有品头,永远品不到尽头。即使生命到了尽头,最后那杯茶,仍如最初的那杯,眨着绿的、深情的眼神……
如何理解文章开头所说的“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物。饮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事”?
文章第6段中插入了“我的妹妹”采茶的描述,主要有什么作用?
“我们透过物的‘物性’,看到的是更其深广和神秘的‘神性’”在这句话中所说的“物性”和“神性”分别指什么?
在本文作者看来,茶和人生有哪些相似之处?请分条列举。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