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
A.克己复礼 | B.格物致知 |
C.致良知 | D.穷理格物 |
《十二铜表法》规定了“同态复仇”:指氏族、部落成员遭到外来伤害时,受害者给对方以同样的方式,按受伤害的程度实施正当的复仇,即“以眼抵眼,以鼻抵鼻、以耳抵耳、以齿抵齿、以命抵命”。它的出现
A.保护了奴隶的权益 | B.限制了复仇的范围 |
C.保护了财产的私有 | D.限制了奴隶主权利 |
中国的地学,从《尚书·禹贡》、《山海经》开始,到《汉书·地理志》,逐渐形成了着重于记载山川、道路、关塞、水利、土质、物产、贡赋,特别是政治区划变置的传统。这可以佐证
A.传统地学的政治性 | B.古代科技的实用性 |
C.地学记载的精准性 | D.小农社会的狭隘性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指出:“……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作者所说的“革新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的表现是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B.西汉时期的新儒学 |
C.宋明时期的理学 | D.明清时期的批判思潮 |
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
钱穆在某篇文章中谈到:“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此制度”当指
A.科举考试 | B.君主专制 | C.纲常伦理 | D.军机六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