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在《拟喻英吉利国王檄》中曾说:“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怀绥远,倍加优礼,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历以富庶,赖有此也。……况如茶叶大黄 ,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又外国之呢羽毕叽,非得中国丝斤,不能成织。……外国所必须者,曷可胜数,而外来之物,皆不过以供玩好,可有可无,既非中国要需,何难闭关绝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林则徐依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②中国是世界的重要原料供应地
③打开国门学习西方是强国富国之路
④保持两国贸易关系对双方都有利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③④ |
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指出:“虽然苏联经济的落后和低效、斯大林集体化和大规模镇压的残暴与无情也引人注目,但这些都不及苏联经济不受萧条影响的成就让人印象深刻。……一时间模仿苏联五年计划之举纷纷出现,‘计划’和‘规划’成为政坛术语。” 据此可知,该学者 ( )
A.肯定计划经济体制的完美无瑕 |
B.否认苏联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 |
C.认识到斯大林体制的可取之处 |
D.坚信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 |
如右图所示,19世纪英国与美国的产品平均年出口值(百万镑)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从这幅图表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A.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
B.美国通过签订关贸总协定掌握贸易霸权 |
C.英国并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获得利益 |
D.美国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外贸领域反超英国 |
欧洲有位学者在其作品《论人的美德与尊严》中以《圣经·旧约全书》的内容为依据而宣称:“上帝是把人作为最美丽、最诚实、最富有和最终是最有力量的创造物所塑造出来的。”该学者属于( )
A.古希腊先哲 | B.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 |
C.宗教改革家 | D.浪漫主义文学家 |
在11世纪到15世纪,欧洲是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欧洲,人们的生活“往往带着匮乏和困顿的烙印,然后又是暂时的丰裕”。而自16世纪以来,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开始冲破地域的限制,打破了食物原料的短缺状况,改变了传统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这一变化主要归功于( )
A.科学技术发展 | B.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
C.新航路的开辟 | D.优越的自然条件 |
尼克松说:“我知道……使我们(中美)走到一起的原因,是我们都认识到世界的新形势,是我方认识到重要的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哲学,重要的是它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政策,以及我们的政策。”材料中“世界的新形势”指( )
①美国陷入越南战争
②欧洲联盟成立
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④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