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 A.天赋人权 | B.主权在民 | C.君民共主 | D.民贵君轻 |
皇权是对社会权力资源的独家垄断。它不仅有一套垄断和管理体系,而且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制度、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等。有人认为这些是世界其它文明绝无仅有的“原创性”国粹。文中提到的两个制度最明显地对应于
| A.唐朝中书省,宋朝的通判 | B.唐朝门下省,宋朝的通判 |
| C.汉朝的内朝,秦朝的御史大夫 | D.明朝的内阁,元朝的行中书省 |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改革存在着一个一贯的理念
| 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
| B.强化君主专制是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
|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内容 |
| D.弥合君权与相权是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
台湾学者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政治结构出现的积极意义主要是
| A.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
| C.从民主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 D.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
《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
|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 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 |
|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 D.厉行文化专制政策 |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胭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该材料说明
| A.春秋时期周王对地方具有绝对控制权 |
| B.春秋时七霸仍不敢称王 |
| C.秦朝以前的历史记载是不可信的 |
| D.战国时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被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