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力学及其发展历史,正确的说法是( )
| A.牛顿根据伽利略等前辈的研究,用实验验证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
| B.牛顿通过研究发现物体受到的外力总是迫使其改变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其运动状态 |
C.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到m= ,这说明物理的质量跟所受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 |
| D.牛顿等物理学家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不但适用于宏观、低速研究领域,也能充分研究微观、高速的物体运动 |
一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当t=0时,物体的速度为12m/s;当t=2s时,物体的速度为8m/s,则从t=0到物体的速度大小变为2m/s时所用时间可能为()
| A.3s | B.5s | C.7s | D.9s |
做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 )
| A.当乙开始运动时,两物体相距20m |
| B.两物体在10s 时相距最远,在25 s 时相遇 |
| C.乙物体运动中的瞬时速度要小些 |
| D.全过程(0-25s 内)甲比乙的平均速度要小些 |
已知O、A、B、C为同一直线上的四点,AB间的距离为l1=2m,BC间的距离为l2 =3m,一物体自O点由静止出发,沿此直线做匀加速运动,依次经过A、B、C三点,已知物体通过AB段与BC段所用的时间相等,则O与A的距离等于()
A.
B.
C.
D.
一条悬链长5.6m,从悬点处断开,使其自由下落,不计空气阻力。则整条悬链通过悬点正下方12.8m处的一点所需的时间是(g=10m/s2) ()
| A.0.3s | B.0.4s | C.0.7s | D.1.2s |
一个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开始运动起,连续通过三段位移的时间分别是1 s、2 s、3s,这三段位移的长度之比和这三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之比分别是()
| A.1∶22∶32; 1∶2∶3 |
| B.1∶23∶33; 1∶22∶32 |
| C.1∶2∶3; 1∶1∶1 |
| D.1∶3∶5; 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