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池塘编号 |
捕食者数量/只 |
蝌蚪存活率 |
||
甲 |
乙 |
丙 |
||
1 |
0 |
87 |
7 |
40 |
2 |
2 |
58 |
30 |
25 |
3 |
4 |
42 |
32 |
11 |
4 |
8 |
20 |
37 |
10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斗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被称为相对性状。下列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兔的白毛与黑毛 | B.人的体重与身高 |
C.豌豆的红花与白花 | D.水稻的糯性与非糯性 |
下图是两位科学家的工作照片。1953年,他们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 )
A.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 B.膜流动镶嵌模型 |
C.基因在染色体上 | D.孟德尔遗传理论 |
从发绿色荧光的海蜇体内获得一段DNA片段,并将其插入到小鼠的基因组中,可得到发绿色荧光的小鼠,由此可知海蜇的( )
A.该段DNA具有遗传效应 |
B.该段DNA可在小鼠中复制 |
C.遗传信息跟小鼠的遗传信息一样 |
D.该段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 |
细胞核中的DNA不能直接到细胞质中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在DNA和蛋白质之间充当信使的物质是( )
A.ATP | B.mRNA | C.氨基酸 | D.DNA聚合酶 |
“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基因测序工作是指测定()
A.DNA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 B.mRNA的碱基排列顺序 |
C.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 D.tRNA的碱基排列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