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2014年某行业生产一件甲产品的时间为2小时,价值为320元,同时K企业的生产效率与全行业持平。而2015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K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5%,在货币贬值8%的情况下,不考虑其他因素,K企业2小时生产甲产品的价格总额是
A.400元 | B.368元 | C.300元 | D.280元 |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 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
C.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
大数据泛指巨量的数据集,因其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而受到重视。网民在网上产生的海量数据,记录着他们的思想、行为乃至情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很多规律性信息。倘若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使用大数据,人类将得到更多的机会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上述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对大数据中所蕴含规律性信息的认识程度,决定着对信息有效利用的程度
②对大数据有效地组织和使用,根源于人们对大数据其特有价值的正确认识
③对大数据的科学认识,有利于人们获得更多的机会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④大数据的产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大数据”本身却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最近,各地陆续传出高考改革的消息,英语评价方式有望改革。“英语成绩是否计入高考总分”一直是我国教育界争论的焦点,专家、教师、家长等各持己见,莫衷一是。从认识论角度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①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总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这段论述蕴含的哲理是
A.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
B.人们认识真理的过程往往存在反复 |
C.不同立场的人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不同 |
D.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你最痛苦的时候,窗外有小鸟在快乐地歌唱”,这句格言的哲学寓意是
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 B.世界的本质是客观的 |
C.人的尊严在于思想 | D.思维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