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
| A.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 |
| B.中外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
| C.西方传教士诬蔑诽谤义和团 |
| D.外来宗教冲击了小农生产者 |
《秦律·田律》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买卖)酒,田啬夫(官职)、部佐(官职)谨禁御之,有不令者有罪。”该法令出台的主要动机是()
| A.抑制商贾发展 | B.提倡粮食节俭 |
| C.严禁商品流通 | D.稳定酒类物价 |
“地方志鼻祖”《绝越书》中写道:“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但长期以来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正确;伴随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证实了传说中禹时代“以铜为兵”,以及禹铸九鼎是可信的。这说明
| A.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
| B.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
|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
| D.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工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 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
| 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 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
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马,但边民却将铜钱铸造成铜兵器,到处侵扰。为此,宋实行茶马互市,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药材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可用来说明
| A.边疆地区有较强的军事实力 |
| B.经济政策制定在于维护封建统治 |
| C.北宋时期经济模式大大倒退 |
| D.守内虚外导致北宋积贫积弱 |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
|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
| C.母族亲属关系收到重视 |
|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