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下列关于“还魂纸”,说法正确的是( )
| A.生产遍布全国 | B.降低了生产成本 |
| C.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 D.纸质质量不高 |
有学者说“地理大发现早期的进行是在中世纪的种种动机和设想的伴随下,独自开始的”,但其结果却超出了这种“动机”和“设想”,主要表现在()
| A.实现了宗教扩张的目标 | B.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
| C.获得了巨额的财富 | D.到达了印度和中国 |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十五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 B.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
| C.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
| D.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17.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
| 农业 |
轻工业 |
重工业 |
||
| 在总产值 中的比例 |
1957年 |
43.3% |
31.2% |
25.5% |
| 1960年 |
21.8% |
26.1% |
52.1% |
|
| 增长率 |
-22.8% |
47% |
223% |
对以上统计表理解正确的是 ( )
A.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
D.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安徽的农民中盛传一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从这首歌谣中我们看到:
①分田到户,把土地所有权给农民后的高兴心情;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农民拥护;
③责任制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
④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③④ | D.②③ |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
| B.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
| C.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
| 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