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华和小明一起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实验前,将杠杆的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停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小华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小明认为也可以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选填“右”或“左”),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他们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主要目的是 。
(2)在杠杆的两端加挂钩码,并移动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乙所示,并测出力臂。多次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次数 |
F1/N |
l1/cm |
F2/N |
l2/cm |
1 |
1 |
10 |
2 |
5 |
2 |
2 |
10 |
1 |
20 |
3 |
2 |
15 |
3 |
10 |
实验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 ;
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
(3)小华根据以上数据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 。
(4)小明将图乙中杠杆两侧的钩码各增加一个,杠杆会 (选填“右侧下降”或“左侧下降”)。
(5)若小华只将图乙中的杠杆左侧的两个钩码取下,要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右侧钩码
(说出钩码移动的方向及格数)。
在“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同学们设计如图电路图,其中R为定值电阻,R′为滑动变阻器,实验后,数据记录在表一和表二中.
表一
R=5Ω |
电压/V |
1.0 |
2.0 |
3.0 |
电流/A |
0.2 |
0.4 |
0.6 |
表二
U=3V |
电阻/Ω |
5 |
10 |
15 |
电流/A |
0.6 |
0.3 |
0.2 |
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得出如下结论:
由表一可得: .
由表二可得: .
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物体受力情况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他在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个2N的钩码.如图,
钩码的运动状态与测力计的读数记录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
钩码的运动状态 |
弹簧测力计读数(N) |
① |
匀速向上运动 |
2.0 |
② |
匀速向下运动 |
2.0 |
③ |
加速向上运动 |
3.5 |
④ |
加速向下运动 |
1.4 |
⑤ |
减速向上运动 |
1.6 |
⑥ |
减速向下运动 |
2.8 |
(1)、由①②可知,钩码在匀速直钱运动时,弹簧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_____钩码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由③⑥可知,钩码在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运动时,弹簧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________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由④⑤可知,钩码在加速向下或减速向上运动时,弹簧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________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一个站在体重计上的人,从站立到迅速蹲下的过程可看成先加速向下运动,然后减速向下运动,最后静止.据(1)中结论可知体重计的示数变化是:________.
A、一直减小,但最后等于体重 B、一直增加,但最后等于体重
C、先减小后增加,最后等于体重 D、先增加后减小,最后等于体重
小明同学利用砝码、小桌、装有沙子的容器等实验器材,做“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 实验,如图所示.
(1)、通过比较A、B两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通过比较两图,小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3)、实验过程中,压力的作用效果是通过______________表现出来的.
如下图甲所示,此装置叫压强计,其用途是可以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它的构造主要包括U型玻璃管、金属盒、橡胶管和支架等部分.甲图中当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型管两边的液面会出现高度差;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也越大.如图乙所示,若把金属盒放入液体中,U型管内液面出现高度差,说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小明利用上述装置进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下表是小明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
序号 |
液体 |
深度/cm |
橡皮膜方向 |
压强计 |
||
左液面/mm |
右液面/mm |
液面高度差/mm |
||||
1 |
水 |
3 |
朝上 |
186 |
214 |
28 |
2 |
3 |
朝下 |
186 |
214 |
28 |
|
3 |
3 |
朝侧面 |
186 |
214 |
28 |
|
4 |
6 |
朝侧面 |
171 |
229 |
58 |
|
5 |
9 |
朝侧面 |
158 |
242 |
84 |
|
6 |
盐水 |
9 |
朝侧面 |
154 |
246 |
92 |
(1)、小明根据上述数据记录,进行了数据的分析和论证认为,比较序号为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结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2)、比较序号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结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比较序号为的两组数据可得出结论: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系.
如图所示,在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把木块放在(选填“光滑”或“粗糙”)的水平桌面上,向两端的小盘里加砝码,当两盘砝码质量(选填“相等”或“不相等”)时,木块静止;
(2)、保持两盘砝码质量相等,把木块扭转一个角度,使拉力F1和F2不在同一直线上,观察到木块发生转动。当木块重新恢复到原来静止状态时,拉力F1、F2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如果,方向相反,作用在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