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到黑龙江插队。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此人的履历反映了( )
A.“教育革命”对他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
B.1977年恢复高考为他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他成为学者至关重要 |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 |
右图为某一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的20世纪早期一份报纸的一角,之所以能出现这个结果,最重要的因素是
A.学生的示威游行 | B.工人的广泛参与 |
C.商界的积极响应 | D.北洋政府主动配合 |
十月革命被看作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运动 |
B.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
C.为国际无产阶级指明了方向 |
D.是俄国历史上首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 |
2010年贺岁大片《十月围城》讲述了1905年10月15日,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车夫、学生浴血保护孙中山的故事。要查证该故事是否真实可靠, 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导演的创作手记 | B.历史学家的访谈 |
C.当时参加者的回忆录 | D.当时报纸的新闻照片 |
一篇历史论文中指出:北洋舰队是洋务派标榜“御侮”、“自强”的样板,苦心经营凡二十年,耗银3000余万两,北洋海防经费支出总额,相当于同期江南制造局以及福建船政局从创办到中法战争爆发17年总支出之和……这种情况对于一个近于崩溃的封建国家是更不胜负担。这段材料( )
A.反映了清朝政府重视海防 | B.正确指出了北洋舰队灭亡主因 |
C.揭露清朝政府统治腐朽的根源 | D.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必然结局 |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