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斯诺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应,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西方列强获得这些特权开始于( )
| A.1840年 | B.1843年 | C.1858年 | D.1860年 |
“15世纪和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时代,……葡萄牙以及西班牙王国有着别具一格的十字军征战的宗教热情,也位居于适合进行海洋探险的理想的地理位置。”此说法强调地理大发现的动力之一是()
| A.西欧商品经济发展 | B.西欧各国的寻金热 |
| C.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 D.葡西建立了君主政体 |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 B.专制制度的衰落 |
| C.西方文明的影响 | D.抑商政策的松动 |
《吴江县志》中载:“至洪宣(明朝年号洪熙、宣德)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成弘(成化、弘治)以后,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材料中没有反映出的是()
| A.明中后期已出现雇佣关系 | B.明朝手工业的繁荣 |
| C.自耕农经济地位下降 | D.商品经济的发展 |
明朝曾有官员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寇与商都是日本人 | B.海禁加剧了寇患 |
| C.海禁的积极作用明显 | D.应当加强海禁政策 |
近代前夜,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在继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 B.出现劳动力商品化的趋势 |
|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 D.江南出现一批工商业市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