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表格是况浩林编著《简明中国近代经济史》1760—1833年中国与英国进出口贸易价值及其指数(价值单位:银两;指数:1780—1784年=100)
年度 |
进出口共计 |
进口 |
出口 |
|||
银两 |
指数 |
银两 |
指数 |
银两 |
指数 |
|
1760-1764 |
1,449,872 |
42.8 |
470,286 |
36.1 |
979,586 |
47.0 |
1770-1774 |
3,585,524 |
105.9 |
1,466,466 |
112.6 |
2,119,058 |
101.7 |
1780-1784 |
3,385,277 |
100.0 |
1,301,931 |
100.0 |
2,083,346 |
100.0 |
1790-1794 |
10,851,405 |
320.5 |
5,007,691 |
384.6 |
5,843,714 |
280.5 |
1800-1804 |
15,272,029 |
451.1 |
7,715,556 |
592.6 |
7,556,473 |
362.7 |
1820-1824 |
16,341,267 |
482.7 |
6,525,201 |
501.2 |
9,816,066 |
471. 2 |
1830-1833 |
17,285,309 |
510.6 |
7,335,023 |
563.4 |
9,950,286 |
477.6 |
表中信息说明( )
A.中国对外贸易量增长,反映中国实际上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中英贸易中中国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进口的增长速度,中国处于出超
C.中英贸易中中国进口增长的速度超过出口的增长速度,中国处于出超
D.中英贸易中中国进口增长的速度超过出口的增长速度,中国处于入超
一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请问,这道数学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
A.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 B.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 |
C.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 | D.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 |
某教师在给学生讲述西周分封制时,板书如下,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A.诸侯们(A-2至A-4)从周天子处得到封地的统治权,并以服从、进贡财物和提供军事力量回报周王 |
B.卿大夫(A一5至A-13)也可以从诸侯(A-2至A-4)处得到相应的统治权,且以类似的方式回报诸侯 |
C.在这种分封制下,很容易形成以(A一2至A一4)为核心的权力中心,威胁A-1处周天子的地位 |
D.A一2至A一4之间地位平等,互不干涉,能够友好相处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法)都或多或少地收到了成效:农田水利法的推行,不但使各地都大量兴建疏浚了陂塘堤堰等水利灌溉工程,而且修治河北诸河,使其大致都能循河道流行,所出“退滩地”及用河中泥沙溉淤的土地多达四万余顷………。每年增收的谷物也达数百万石。……募役法的推行和差役法的废除,使得一大批“力田之民,脱身于公”,回到农业生产岗位上去,使尽可能多的人能够“尽其力”,自然也就使得尽可能多的土地能够“尽其利”。——摘编自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材料二 监开封安上门的郑侠是王安石一手提拔的,入京任职时曾对安石直言青苗、免役、保甲、市易诸法的弊病,安石不答。……变法派中,除王安石个人操守尚无非议,吕惠卿、曾布等,个人品质多有问题,有的当时就被视为小人。陆佃向王安石反映放青苗的官吏收受贿賂,但变法派竟以“私家取债,亦须一鸡半豚”,放纵新法执行中的腐败。
一摘编自黎东方《细说中国历史丛书》
(1)根据材料一说明王安石变法取得了哪些成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上述材料
A.肯定了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 |
B.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
C.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 |
D.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 |
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法司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议员由人民中选举产生,议会可以向政务委员提出条陈、质问,要求答辩或弹幼。”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
B.它实施了伏尔泰关于国家政体的主张 |
C.它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与主要原则一致 |
D.它是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