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德四年,日本贡使附带朝贡中国物品中,明廷规定的给价,“苏木、硫磺每斤钞一贯(一千文),红铜每斤三百文。”而按“时直(值)红铜每斤银六十文,苏木大者银八十文,小者银五分。”这说明了中日贸易( )
| A.促进两国商品经济发展 | B.政治意义高于经济价值 |
| C.推动世界贸易活跃 | D.贸易形式取决与经济发展水平 |
吴剑杰《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中提到某事件“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常轨,且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是在激进的政治浪漫主义支配下人为选择的结果,因而造成中国现代化的一次又一次的严重挫折,有人将其称为‘中国现代化的超前和失序’,并且‘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调理,遂使矛盾愈积愈深,终于演化成一次又一次的激进运动,结果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中国的现代化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困境。’”该事件指的是( )
| A.洋务运动 | B.清末新政 |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
“山东亡,是中国亡矣”“我同胞有不忍于奴隶牛馬之痛苦,亟欲奔救之者乎!则开国民大会、露天演說、通电坚持,为今日之要著”。以上述宣言开始的运动()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 B.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
| C.发展成为波及全国的爱国浪潮 |
| D.将国民革命运动推向高潮 |
英国历史学家马世认为,《辛丑条约》订立后的中国“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其核心依据应是()
| 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活动 |
| B.外务部位居各部之首 |
| C.列强驻军京津地区 |
| D.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 |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甲午战争以后( )
①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②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③中华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④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主要说明了( )
| A.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
|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
| C.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
|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农民思想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