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1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创办《新潮》月刊,提出以下基本目标:一、“唤起国人对于本国学术之自觉心”;二、“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1919年5月罗家伦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著名口号。这突出表明( )
| A.文化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 |
| B.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前期发挥主力军作用 |
| C.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斗争旗帜 |
| D.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
“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 A.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
| B.开始确定官员监察制度 |
| C.没有依照条例办事 |
| D.较好地发挥了监察作用 |
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父,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我们又不是神父,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
| A.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经济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 |
| B.赫鲁晓夫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
| C.表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态 |
| D.反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写到“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下列外交事件中,明显地体现了毛泽东上述外交思想的是( )
| A.建国初实行“一边倒”政策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 D.反帝反修“两个拳头出击” |
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超越”的主要表现是( )
| A.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社会经济 |
| B.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
| C.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
| D.把解决农民之问题放在极其突出位置 |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和巴西在19世纪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巨大差异,是由两个国家并入全球经济的不同方式造成的。下列与此研究视角相同的是( )
| A.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
| B.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经济建设的选择 |
|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
| D.工业革命后,物质享受至上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