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表示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发生的两种物质代谢过程,图中C3代表含有3个碳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图2是研究叶肉细胞中上述两种代谢过程的实验装置,在密闭小室内放有一新鲜叶片和CO2缓冲液,缓冲液能补充CO2,保持小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稳定在0.03%,小室内气体体积的变化可根据毛细管内水柱的移动距离测得。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①②过程都产生了 。
(2)在达到光饱和点后,光合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外部制约因素是 是 一定的,内部制约因素是 是有限的。假设呼吸速率不变,适当增大光照强度,则 CO2补偿点将会 移(左或右或不移动)。
(3)用图2所示的装置研究③④过程时,在较强光照下,刻度毛细管内水柱将 移(左或右或不移动),其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表示 速率。
(4)若用图2装置测定叶片的呼吸速率,则需对装置做两处改进:
① ;
② 。
下图所示为科学家利用番茄叶细胞和马铃薯叶细胞杂交培育“番茄-马铃薯”植株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过程使用了 酶,以去除植物的细胞壁。
(2)过程③若在化学药剂 的作用下会发生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
(3)与过程④有关的细胞器主要是 , ⑤是 过程,过程⑥的实质是 。
(4)若要获取转基因植物人工种子,需培养到________阶段,再进行人工种皮的包裹;如用植物细胞实现目的基因所表达的蛋白质类药物的工厂化生产,培养到________阶段即可。
(5)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在克服 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
下图为我国首例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克隆猪的培育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中通过过程①、②形成重组质粒,需要限制酶切取目的基因、切割质粒。限制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限制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在质粒上有酶Ⅰ的一个切点,在目的基因的两侧各有1个酶Ⅱ的切点。
① 画出质粒被限制酶Ⅰ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
②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上述两种不同限制酶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能否连接? 理由是 。
(2)以上图示中基因工程的核心是 (用序号表示),除了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外,其上还应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过程③将重组质粒导入猪胎儿成纤维细胞时,采用最多也最有效的方法是 。目的基因能否在受体母猪体内稳定遗传的关键是 。这需要检测才能确定,检测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4)目前科学家们通过蛋白质工程制造出了蓝色荧光蛋白,黄色荧光蛋白等,采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制造出蓝色荧光蛋白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用数字表示)。
①推测蓝色荧光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和基因的核苷酸
②蓝色荧光蛋白的功能分析和结构设计序列
③蓝色荧光蛋白基因的修饰(合成)
④表达出蓝色荧光蛋白
在农业用地中发现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含氮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长期使用可污染土壤。为修复被该除草剂污染的土壤,可按下面程序选育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已知该除草剂在水中溶解度一定,该除草剂的培养基不透明)。
(1)制备土壤浸出液时,为避免菌体浓度过高,需将浸出液进行________处理。
(2)要从________的土壤中分离目的菌,上述培养皿中培养基的特点是:________体培养基且以________。若需要调节培养基pH,应该在各种成分都溶化后且分装________(填“前”或“后”)进行。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3)若对活菌进行计数,常用的接种方法为_____________。
(4)培养后发现,只有很少菌落出现,大部分细菌在此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或有氧条件抑制了这些细菌的生长。
(5) 为了计数微生物的数量,一位同学在4个平板培养基上分别接种稀释倍数为106的土壤样液0.1mL,培养后菌落数分别为155、160、176、149个,则每毫升原土壤样液中上述微生物数量为___________。
科学家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已经把许多植物的离体的组织或细胞,培养成了完整的植物体 。菊花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①②过程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行菊花组织培养的基本实验步骤是:制备MS固体培养基、 、接种、培养、移栽、栽培。培养外植体的培养基中常用的凝固剂是__________。
(3)接种若干天后,若发现有的锥形瓶长出菊花幼苗,有的锥形瓶培养失败还长出杂菌菌落,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常用MS培养基主要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______。在配制好的培养基中,常常需要添加植物激素,植物激素的用量比例、 、__________会影响实验结果,其中关键性的植物激素是生长素和____________。(假如两者的用量比例用x表示) ,愈伤组织在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中未形成根,但分化出了芽,其原因可能是培养基中的x值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研究人员成功地从土壤中筛选到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请就如何从土壤中获得纤维素分解菌回答以下问题。
(1)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____酶。
(2)若获得纯净的菌株,常采用平板划线的方法进行接种,此过程所用的接种工具是_________,操作时采用的灭菌方法是_______。
(3)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等多糖形成______色复合物,但并不与水解后的_______和_______发生这种反应。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第二种是在_______时就加入刚果红。_______(第一种、第二种)方法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
(4)如果观察到产生_______的菌落,说明可能获得了纤维素分解菌。为了确定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采用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_______进行定量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