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同一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和两种以上的递质,此现象称为递质共存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既有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 
| B.同一突触后膜上可能存在多种受体 | 
| C.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中无递质 | 
| D.共存的递质可能起协同作用也可能起拮抗作用 | 
细胞在有丝分裂的前期染色体数为N,核内DNA含量为Q,则该细胞分裂后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核内DNA含量分别是()
| A.N和Q | B.N/2和Q/2 | C.N和Q/2 | D.N/2和Q | 
现有未贴标签且染色体数目相同的6块装片,编成1~6号,已知1号、3号为同一生物体的两个细胞有丝分裂的两个时期,其他4块装片来自另两个生物体的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某同学按顺序观察其结构,结果如下:
| 编号 | 
   观察结果 | 
  
| 1与5 | 
   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染色体散乱排列 | 
  
| 2 | 
   细胞中部凹陷 | 
  
| 3与6 | 
   细胞中部形成了细胞板 | 
  
| 4 | 
   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染色体散乱排列 | 
  
则其中可表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与末期的装片依次是()
 A.1号、3号 B.4号、6号 C.5号、2号D.4号、2号
对有关“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探究细胞大小,即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 
| B.实验中测量到不同大小的琼脂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不同 | 
| C.通过模拟实验可看出,细胞体积越小,其表面积与体积比越大,物质运输效率越高 | 
| D.实验所用的琼脂小块上含有酚酞,NaOH和酚酞相遇,呈紫红色 | 
下图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AB段主要进行蛋白质的合成,细胞生长速度快 | 
| B.该细胞中,在BC段始终有染色单体存在 | 
| C.出现CD段变化的原因是细胞质分裂 | 
| D.若该细胞是植物细胞,则CD段高尔基体和内质网活动非常活跃 | 
图A表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所用的时间,图B表示连续分裂的细胞相邻的两个细胞周期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一个细胞周期是指乙→乙的全过程
 ②在高等植物细胞内,两组中心体之间发射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发生在甲→乙过程
 ③c、d两段都要消耗ATP
 ④b段的主要变化是DNA的散乱分布于纺锤体中央及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