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
故乡的草滩(朱雷成)
①离开老家,最不能忘怀的便是承载我童年神奇与欣喜的故乡的草滩。
②我的故乡在美丽、神奇的射阳河畔。射阳河弯弯曲曲,蜿蜒流淌,经年不息。在我家乡,富足的射阳河水常年冲蚀河两岸,形成一个个偌大的草滩。在滩外,我的先辈们便在这块土地上吮吸着射阳河的乳汁一代代繁衍、生活着。计划经济年代,人们缺粮缺草,草滩里的荠菜、小菠菜、枸杞头等野生植物陪着农家人一起度过那贫穷饥饿的岁月,那成片成片的芦苇、红草除了藏匿着孩子们童年趣事,还是农家人灶前上等燃料。
③春天的草滩,到处洋溢着勃勃生机。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沉睡了一个冬天的草滩也渐渐睁开惺忪的眼睛,小虫在呢喃,小草也在偷偷地冒出头来,不几日,便给那一望无际的草滩铺了层绿地毯,碧波荡漾的河水也欢快地向东流去,远远望去像是镶嵌在一幅巨大绿地毯上的银带。春三月,长在滩边、沟边鲜嫩的茅针最诱惑孩子们,当然专门去滩边找茅针,大人是不会同意的,于是三五个孩子集队去滩里,挖一种绿绿的尖叶小菠菜,家人便没有意见。在那贫穷的年代,尤其是三月春荒时节,那鲜美的小菠菜确实可算农家餐桌上的一道难得的佳肴。
④夏天的草滩充满神秘。长辈们说每年夏天在草滩修炼的两条大蟒蛇都要出来,夜间,村子里好多人都听到过蟒蛇的“蝈蝈”声,我也曾听到过那“蝈蝈”声,但是不是那蟒蛇传出来,我无从证实。记得有一年发大水,一连几天的大暴雨,河水暴涨,一向温顺的射阳河一下变得暴躁起来,肆意地向东滚滚流去。茫茫苍苍的芦苇杂草也只能吃力地探出个头来在大水中左右摆动,不知是谁传来有条蟒蛇盘在滩里的草头上,正翘首寻视,远远望去,有农家的大匾那么大,青黑色。村里胆大的人都去看了,但没谁敢惊动它,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虔诚地在滩边烧了几炷香,磕了几个头,祈求得到有灵性的大蟒的保佑。那些日子,整个村子里都提心吊胆,夜里睡觉都要将门窗紧闭,然而待大水退后,村里人才惊异地发现原来只是一堆草绳,但老人们却硬说那是蟒的分身之术,说蟒已顺流到了东海,明年的夏天或许还会回来。
⑤最爱故乡的草滩还是在秋日。清晨,薄薄的青雾浮在水面上,像是着一层朦朦胧胧的纱。远处闪烁的几点渔火,如同星星眨着眼睛,渔家的木桨富有节奏的划拨而发出的哗哗水声,似乎奏着一曲美妙的音乐。“日出江花红胜火”,不经意间,红彤彤太阳羞涩地露出头来,不久,河面上便洒下道道金光。秋日的夕阳,柔和美丽。夕阳西下,那波光粼粼的水面又似乎是流淌着细碎的白银,风平浪静的时候,便有“长河落日圆”的壮观。草枯水寒的深秋,那成片的芦花又为草滩披上一层灰白色的棉装,秋风四起,那芦苇絮漫天飞舞,似乎是下了一场“秋雪”!
⑥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再为粮草而发愁,草滩里的芦苇红草自然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割砍。近年来,成片的荒滩草地被开垦,成了大片的鱼塘和胡桑基地,但我童年记忆中的草滩依然让我深深留念……
文章按时间顺序叙述了哪些季节中的草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点?
联系上下文,对文中加点字和划线的句子做简要赏析。
(1)清晨,薄薄的青雾浮在水面上,像是着一层朦朦胧胧的纱。
(2)小草也在偷偷冒出头来,不几日,便给那一望无际的草滩铺了层绿地毯。
从文中找出与结尾句“但我童年记忆中的草滩依然让我深深留念”相呼应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表达了对草滩怎样的复杂情感?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领导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第一段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B.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
C.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D.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对第6段中“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身艰难的生活” 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侧面表现了崇高的母爱 B.揭示了母亲不幸的命运
C.说明了母亲的病很危险 D.揭示了母亲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B.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C.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本文不是以情节曲折巧妙取胜,而以从“平淡”中体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②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理解
阅历与读书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叉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作者:赵迎辉。有删改)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4分)
歌德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阅读下文。(13分)
①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他是她唯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②然而灾难再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的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经免去了手术的费用,但是不输血又不行,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
③作为妹妹唯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与妹妹相符,医院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稍一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终于点了点头,郑重而严肃地点头。仿佛作出了一个极其重大的决定。脸上洋溢着勇气与责任的神情 。
④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临床的妹妹微笑,抽血后男孩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地看着医生将血液注入妹妹体内,一切手术完毕,男孩停止了微笑,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⑤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做出的决定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⑥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握紧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
⑧男孩从床上跳到地上,高兴的又蹦又跳,他在地上转了几圈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他又挽起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我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⑨所有的人都被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同别人平分生命,即使亲如父子,恩爱如夫妻,又有几人能如此坦诚如此心甘情愿的说出并做到呢。
从全文看,“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
第⑦段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方法?男孩眼中为何会放出了光彩?
文中的“男孩”具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③段中说,男孩“经过一番思考”。根据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具体描述男孩的“一番思考”。(不超过100字)
你愿意为本文拟一个怎样的标题?

阅读课文《散步》中的选段。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决定走大路,“委屈儿子”来照顾母亲的意愿,表现“我”怎样的品质?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谈谈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
请找出一处运用对称手法的语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阅读《父亲进城送梨》一文,完成小题
①父亲来了几次电话催我回家,说院子里的梨熟了,让我摘些带回城里吃,说要不是他的腿跌伤了,早送梨进城了。每次接到父亲这样的电话,我总是支吾着应付他,说等休息时会抽空回家。可心里却想,特意回家摘些梨带回城里,好像城里没有梨似的。回家一趟,时间浪费了不算,那车票钱足够买几十斤梨。再说今年的雨水多,梨不甜。因而,我未把回家摘梨的事放在心上。
②谁知,中秋节前的一天,父亲瘸着腿突然出现在家门口,身后背着一只蛇皮袋,像一个行乞的老人。我连忙接过父亲的蛇皮袋,挺沉!父亲紧跟在我身后提醒着,袋里放的是梨,轻点放下,别把梨碰伤了。一听父亲是送梨来的,我有点没好气地埋怨起来:“爸,你腿还伤着呢,大老远送梨来干嘛?要来也不打个电话,我好去车站接你呀!”父亲愣住了,好一会儿才说:“你……你们忙,没时间回家摘梨,我总不能看着梨长在树上烂掉呀!就过节了,中秋节也可以用它敬月啊!”父亲涨红了脸表白着自己进城送梨的理由。
③妻回来了,一听说父亲特意送梨进城,也埋怨起来:“爸,你以后别这样,知道吗,城里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卖梨的,才几毛钱一斤!”父亲被妻的话呛得没一声言语,一副局促不安的样子,仿佛自己走错了家门。
④我和妻的话对父亲有着一种无意的伤害。中饭时他很少说话,吃得也很少。饭后,他把那蛇皮袋里的梨一只只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收拾好蛇皮袋,父亲执意要回乡下。我再三挽留,父亲却执拗得像个孩子。在去车站的路上,父亲耷拉着脑袋,一瘸一拐地走在我的前面。我劝他别把我和妻的话放在心上,父亲只是默默地走路。望着父亲花白的头发,一种不可名状的愧疚感像一块石头重重地压在我心上。
⑤回到家中,看到餐桌上一只只青翠的梨,我的眼睛湿润了,眼前出现了十几年前父亲带我们忙着栽梨树苗的情景……
⑥妻走过来,对我说:“把梨送给邻居吧!”我木然地拒绝,默默地拿起一只梨,皮也未削,一口咬下去,一股甘泉直入心田。妻见我如此神情,抢下我的梨,去厨房清洗、削皮。等她把去了皮的雪白的梨递给我时,我轻声说:“你也该尝一口,家里的梨真甜!”妻或许听出我的话外之音,也削了一只吃起来。她刚吃一口,便惊讶地叫道:“这梨,怎么这么甜!”
⑦父亲送来的梨,美美地喂足了我们今年因多雨而厌吃水果的胃。我奇怪,父亲是用什么方法种出如此甜津津的梨的。
⑧过了几日,我和妻回乡下看望父母。回到家,父亲没在,去了屋后的田里。我和母亲说起父亲送梨的事。母亲说:“对梨树呀,你爸可费神了。他早就从天气预报中听到今年雨水多,一开春,就请人在梨树周围竖起了四根竹篙。梨树挂果后,每逢雨天,他总是扯上塑料布替树遮雨,说这样长熟的梨可以原汁原味。他呀,早把这棵梨树当作自己的命根子了,有虫也不喷农药,宁愿自己站在凳子上,踮着脚捉虫,施的肥也是农家肥,说这样的梨才算是绿色食品。”母亲还说:“你爸看着梨一天天长大成熟,常在嘴边念叨着一句话‘人老了,不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了,只有这树上的梨,能让他们甜甜心’。”
⑨ 听着母亲的话,我的眼里含满了泪水,透过窗户,望着院子里依然静立在梨树旁的竹篙,感觉那是一束束爱的光柱。 (选自《时文选粹》2011年4月,有改动)
父亲来了几次电话催“我”回家摘梨,“我” 为什么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③段写“我”和妻子对父亲的“埋怨”,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的含义。
⑴饭后,他把那蛇皮袋里的梨一只只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


⑵我木然地拒绝,默默地拿起一只梨,皮也未削,一口咬下去,一股甘泉直入心田。


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背影》
⑴《背影》中的父亲和选文中的父亲有何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背影》中的“我”和选文中的“我”对各自父亲的态度有何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