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培根的《论美》和《论友谊》片断,完成后面小题。
【甲】 论 美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美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往往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形,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是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乙】 论友谊
毕达哥拉斯曾说过一句隐秘的格言——“不要损伤自己的心”。确实,如果一个人有心事却无法向朋友诉说,那么他必然会成为损伤自己心的人。实际上,友谊的一大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所以友谊对于人生,真像炼金术士所要寻找的那种“点金石”。它能使黄金加倍,又能使黑铁成金。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很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界中,物质通过结合可以得到增强,而人与人难道不也是如此吗?
如果以上所说已证明友谊能够调剂人的感情的话,那么友谊的又一种作用则是能增进人的智慧。因为友谊不但能使人走出暴风骤雨的感情世界而进入和风细雨的春天,而且能使人摆脱黑暗混乱的胡思乱想而走入光明与理性的思考。这不仅是因为一个朋友能给你提出忠告,而且任何一种平心静气的讨论都能把搅扰着你心头的一团乱麻整理得井然有序。
当人把一种设想用语言表达的时候,他也就渐渐看到了它们可能招来的后果。有人曾对波斯王说:“思想是卷着的绣毯,而语言则是张开的绣毯。”所以有时与朋友作一小时的促膝交谈可以比一整天的沉思默想更能令人聪明。其实即使没有一个能对你提出忠告的朋友,人也可以通过语言的交流而增长见识。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更加锐利。
友谊对于人除了以上所说这些益处以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益处,多得如同一个石榴上的果仁,难以一一细数。只要你想想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务是不能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友谊有多少种益处了。由此可见,友谊对人生是何等重要。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1)说说对甲文“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往往是机遇,而不是公式”这句话的理解。
(2)说说乙文“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一句中“繁华的沙漠”的含义。
(1)甲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乙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分论点又有哪些?
甲文第二段主要使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乙文第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
①中国西部是什么概念?中国西部通常是指黄河与秦岭相连一线以西,包括我国西北和西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这片广褒的土地面积为54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7%;人口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
②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华夏祖先的脚步是顺着水边走的。长江上游出土过元谋人牙齿化石,距今约170万年;黄河中游出土过蓝田人头盖骨,距今约70万年。这两处古人类都比北京猿人(距今约50万年)的资格更老。
③西部地区不仅有广阔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④西部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秦皇汉武以后,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从而有了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佛院深寺的暮鼓晨钟。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它在继承汉晋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兼收并蓄的恢宏气度,展现出精美绝伦的艺术形式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秦始皇陵兵马俑、西夏王陵、楼兰古国、布达拉宫、三星堆、大足石刻等历史文化遗产,同样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象征。
⑤西部地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祥地。遵义、延安、红岩村等革命圣地孕育了深厚的革命文化传统。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革命文艺发展的一面旗帜。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在短短的几年里,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这些宝贵的财富,奠定了西部文化遵循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坚实基础。
⑥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及其交化的聚集地。这里生活着50多个少数民族,几乎包了我国所有的少数民族。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给人行的生活带来了贫困,却也使这些地方保留了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成为珍贵的“活化石”,如纳西古乐、戏曲、剪纸、刺绣、岩画等民间艺术和宗教艺术。它们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犹如一个巨大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
⑦西部地区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重视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它们的抢救、保护、涵养和合理利用,建立良好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为推进西部大开发作出贡献。第①段从、行政区域、、人口数量等四个方面说明了“中国西部”的概念。
阅读第②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段的中心句是
②“华夏祖先的脚步”是指
③将元谋、蓝田人与北京猿人作比较,是为了说明。
④本段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第③段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是。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西部文化的主要特征。
人证
①在火车上,一个很漂亮的女列车员盯着—个民工模样的中年人,大声说:“查票!”
②中年人浑身上下一阵翻找,终于找到了,却捏在手里不想交出去。
③列车员朝他手上瞅了一眼,怪怪地笑了笑,说:“这是儿童票。”
④中年人憋红了脸,嗫嚅着说:“儿童票不是跟残疾人票价格一样吗?”
⑤儿童票和残疾人票的价格都是全票的一半,列车员当当然知道。她打量了中年人一番,问道:“你是残疾人?”
⑥“我是残疾人。”
⑦“那你把残疾证给我看看。”
⑧中年人紧张起来,说:“我……没有残疾证。买票的时候,售票员就向我要残疾证,我没办法才买的儿童票。”
⑨列车员冷笑了一下:“没有残疾证,怎么能证明你是残疾人啊?”
⑩中年人没有做声,只是轻轻把鞋子脱下,又将裤腿挽了起来——他只有半个脚掌。
11列车员斜眼看了看,说:“我要看的是证件!是上面印着‘残疾证’三个字的本本!是残联盖的钢印!”
12中年人一副苦瓜脸,解释说:“我没有当地户口,人家不给办理残疾证。而且,我是在私人工地干活,出了事之后老板就跑了,我也没钱到医院做评定……”
13列车长闻讯而来,询问情况。
14中年人再一次向列车长说明,自己是一个残疾人,买了一张和残疾人票一样价格的儿童票……
15列车长也问:“你的残疾证呢?”
16中年人说他没有残疾证,接着说让列车长看他的半个脚掌。
17列车长连看都没看,便不耐烦地说:“我们只认证不认人!有残疾证就是残疾人,有残疾证才能享受残疾人票的待遇。你赶快补票吧。”
18中年人一下子蔫了。
19他翻遍了全身的口袋和行李,只有几块钱,根本不够补票的。他带着哭腔对列车长说:“我的脚掌被机器轧掉一半之后,就再也打不了工了。没有钱,连老家也回不去了,这张半价票还是老乡们凑钱给我买的呢。求您高抬贵手,放过我吧!”
20列车长坚决地说:“那不行。”
21那个女列车员趁机对列车长说:“让他去车头铲煤吧,算做义务劳动。”
22列车长想了想,说:“好。”
23中年人对面的一个老同志看不惯了,他站起来,盯着列车长的眼睛,说:“你是不是男人?”
24列车长不解地说:“这跟我是不是男人有什么关系啊?”
25“你就告诉我,你是不是男人?”
26“我当然是男人!”
27“你用什么证明你是男人呢?把你的男人证拿出来给大家看看!”
28周围的人一下笑起来。
29列车长愣了愣,说:“我一个大男人在这儿站着,难道还有假不成?”
30老同志摇了摇头,说:“我和你们一样,只认证不认人,有男人证就是男人,没男人证就不是男人。”
31列车长卡了壳,一时想不出什么话来应对。
32那个女列车员站出来替列车长解围,她对老同志说:“我不是男人,你有什么话跟我说好了。”
33老同志指着她的鼻子,说:“你根本就不是人!”
34列车员一下暴跳如雷,尖声叫道,“你嘴巴干净点!你说,我不是人是什么?”
35老同志一脸平静,狡黠地笑了笑,说:“你是人?那好,把你的‘人’证拿出来看看……”
36四周的人再一次哄笑起来。
37只有一个人没笑,就是那个只有半个脚掌的中年人。他定定地望着眼前的一切,不知何时,眼里蓄满了泪水……请你用筒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分析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老同志一脸平静,狡黠地笑了笑,说:“你是人?那好,把你的‘人’证拿出来看看……”你认为文章中的这位老同志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老同志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谈谈你的感想。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男孩,别哭
门前有溪,稍远有河,被山岭围着,村只能算山村。山村的孩子一天的时间多是在山里度过,而雨,说下就下,它才不管你回没回家。这样,很多时候我们必须遭遇晴出雨归的劫数。灿烂出门,颓丧回家,这是谁也不愿经历的。很多事情,甚至包括人生的命运,都得是这种结局。有什么办法呢?
雨总是起于黄昏,当我们担着柴禾走在蜿蜒山道上的时候,萧萧暮雨要么从后面赶上来,要么在前面截住你,想避都避不开。这时,心情就会像四合的暮色,突然暗淡下来。怎么不暗淡下来呢?肩上的担子这么重,家还这么远,路又这么崎岖。雨加重了肩上的担子,又阻碍了归路的脚步,透过雨幕,家就显得更加遥远难及。而雨,又不是平时活泼妙巧的那种,而是阴阴的,凄凄的,带点巫性,又带点魅气。
印象最深的是10岁那年秋天,独自一人担着柴禾走在黄昏的山路上,山雨沙沙从身后而来,像一张阴暗之网,一下子就将我罩进去了,那颗本来就因孤寂而伤感的心,便进而变得绝望。仿佛淹过我的不是山雨,而是令人窒息的黑水。
山雨打湿我的头发,山雨浸透我的衣服,山雨像黑寡妇赖在我的柴禾里,要享受坐滑杆的感觉。柴禾在肩上重若千钧,我把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又从右肩换到左肩,稚肩在与柴担热烈切磋的过程中慢慢火辣,慢慢红肿。脚在山路上不敢停下来,一停就颤得厉害。终于一个趔趄,柴禾从柴担两头滑落下来,柴担弹得老远。我一屁股坐在青石板上放声大哭。山雨沙沙无边,冷漠地下着,没半点怜惜之情,我哭得更伤心了。雨浇灭了我的哭声,在山中没有半点回音。群峰座座在雨中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我感到小小的自己被大大的世界完全给遗弃了。
我坐在青石板上,根本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只能把剩下的那一点气力也哭尽。父亲,我的亲生父亲,就在这时从山坳的拐角处出现了,他一下子把我从恐惧和绝望的深水区捞救上来。我无法说出那一刻心中的感受。我只知道,那一刻他温暖的笑容会让我珍藏一辈子,感激一辈子。是父亲温暖的笑容给了我在这个世界继续前行的勇气,要不然我真会沿原路退离这个陌生的世界。
嗨,男孩别哭,我们回家。父亲对我吆喝道。然后像扶起一棵被雨淋趴的庄稼那样将我扶起。
男孩,别哭。二十多年后,当我脱口对自己儿子也说这话时,我才发现这简简单单的4个字,竟是一种成长的标志。只是我儿子面对的不再是山雨带来的困扰。我怀疑父亲的父亲肯定也对父亲说了这4个字,而我儿子的儿子也将会在某个未知的时刻对他儿子说出这4个字。后来我看美国著名的成长伤感片,题目竟就用了这4个字:《男孩,别哭》。只是里面的主人公没能跨越这标志,死了。
8. 本文写景的手法很多。请你举例说明其中一种的特点及其作用。
9.文中的“我”是怎样一个人?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10. 将倒数第2段中“父亲对我吆喝道”改为“父亲对我亲切地说”会影响原意的表达吗?说出理由来。
11.你认为文章结尾引出美国影片《男孩,别哭》,并交代主人公“死了”这一结局的用意是什么?
12. 本文刻画人物的手法有哪些?请你至少从两个角度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天真与经验
作者:梁遇春
天真和经验好象是水火不相容的东西。我们常以为只有什么经验也没有的小孩子才拥有天真,他那位饱历沧桑的爸爸是得到经验,而失掉天真了。可是,天真和经验实在并没有这样子不共戴天,它们俩倒经常是聚首一堂。英国最伟大的神秘诗人布莱来克著有《天真与经验之歌》。在“天真之歌”里,他无忧无虑地信口唱出晶莹甜蜜的诗句,他简直是天真的化身,好象不晓得世上是有龌龊的事情的。然而在“经验之歌”里,他把人情事故用简单的辞句表现出来,真是找不出一个比他更世故的人了。他将伦敦城里扫烟囱小孩子的穷苦、娼妓的厄运说得辛酸凄迷,可说是看尽人间世的烦恼。可是他始终是那么天真,还常常亲眼看见天使。
也许有人会说,这班诗人们的天真是装出来的,最少总有点做作的痕迹,不能象小孩子的天真那么浑朴自然,毫无心机。但是,我觉得小孩子的天真是靠不住的,好象是很脆的东西,经不起现实的接触。并且当他们发现人情的险诈和世路的崎岖时,他们会非常震惊,因此神经过敏地以为世上除开计较得失利害外是没有别的东西,柔嫩的心或者就这么麻木下去,变成个所谓值得父兄赞美的少年老成的人了。他们从前的天真是出于无知,不值得去赞美的,更值不得我们欣羡。
至于那班已坠世网的人们的天真就大不同了。他们阅历尽人世间的纷扰,经过了许多得失哀乐,因为看穿了鸡虫得失的无谓,又知道在太阳底下是难逢笑口的,所以肯将一切利害的观念丢开,来任口说去,任性做去,任情去欣赏自然界的快乐。他们以为这样子痛快地活着才是值得的。他们把心机看做是无谓的虚耗,自然而然会走到忘我的境界了。他们的天真可说是被经验锻炼过了,仿佛在八卦炉里蹲过,炼成了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人世的波涛再也不能将他们的天真卷去,他们真是“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这种悠然的心境既然成为习惯,习惯又成天然,所以他们的天真也是浑然一气,没有刀笔的痕迹的。这个建在理智上面的天真绝非无知的天真所可比拟的,从无知的天真走到这个超然物外的天真,这就全靠着个人的生活艺术了。概括地说,作者所欣赏的是怎样的天真?
在现实面前,小孩子的天真和已坠世网的人们的天真,有何不同表现?(各用一句话概括)
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回答文后小题。
全球变暖我们咋办
叶小文
日前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常委会学习讲座,常委们个个神情严峻,正襟危坐,全神贯注地倾听科学家讲解一个“惊天动地”的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有道是“天变不足畏”,可今日之“天变”——全球气候变化,已在广泛深刻地影响和危害人类的根本利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无善举,后患无穷。
都说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今日之“天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行动中如何分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如何在“低碳经济”领域夺取竞争优势,而穿梭往来、吵吵嚷嚷。国际公认的气候变化科学评估组织IPCC发出警告,最近50年主要是由于排放二氧化碳等大气温室气体的浓度大幅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增强,致使全球气候变暖。1906年至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若在一家一户,这点变化或不易察觉,但在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却已是危机四伏。山地冰川和格陵兰冰盖在加速融化,海洋升温引起海水热膨胀、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增强。预计到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可能升高1.1℃至6.4℃,在短时间内达到甚至超过近1万年来的最高值。到那时,已经体现在冰冻圈、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人类健康等诸多方面的气候影响会更加严重,高温、热浪、强降水、台风和飓风将不断来袭。
“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我们着什么急?”的确,近50年气候变暖的主要责任在发达国家。美国国家和海洋大气管理局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由工业革命前1750年的约280ppm,上升到2008年386ppm,超过了近65万年以来的自然变化范围。发达国家无疑应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承担更多的义务。但也不能不看到,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我国,在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难免总量大、增长快,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量的主要来源国。
天下如此堪忧,我们不能不忧!金融危机来势凶猛,毕竟还是阶段性的;气候危机初露端倪,却是趋势性的。经济复苏或可倾力而为,“绿色复苏”断难一蹴而就。关键是要赶快行动。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我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不懈努力,就包括努力去研究和发展以能源的高效利用与清洁能源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经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让我们都关注并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吧。此非“杞人忧天”,实乃“先天下之忧而忧”!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文中划线的“在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能否去掉,为什么?
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列举一种,分析其作用。
本文多处运用成语、俗语,请选择一项分析其作用。
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无善举,后患无穷。 |
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C.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我们着什么急? |
D.先天下之忧而忧。 |
选()。 在文中的作用是:这篇文章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