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徐全庆的《一碗米粉》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碗米粉
徐全庆
天有些冷,父亲突然对我说,你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起去西双版纳吧。父亲摇摇头。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到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就为这原因?我哭笑不得。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
车站的旁边就有不少卖米粉的,我说,我给你买一碗?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可一次也没有坐下来。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
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他才发现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他的钱包丢了,他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水。店主看出他的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你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后我一定把钱给你寄过来。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父亲红着脸答应了。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去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只知道他姓杨。
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位姓杨的。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
父亲开始带着我在桂林慢慢寻找。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名字的人,谈何容易。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没有办法,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
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的手机,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我和父亲按他说的地址找到了他。他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父亲还是一眼认出了他,紧走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我可找到你了,我可找到你了!语气中满是激动。
只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是个年轻人。也许是他的儿子吧,我想。
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
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他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
他没有说话,只是使劲握了握父亲的手。
返回的途中,电话响了,是那位姓杨的店主打来的。他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是他的,他身体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听说我们在找他后,他特意和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
挂上电话,我的眼中流下了两行泪水。那碗米粉的香味弥漫在我的周围,温暖着我。联系选文语境,理解下列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①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水。
②他没有说话,只是使劲握了握父亲的手。结合文章意思,说说你对选文最后一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收了生意”的杨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你如何理解他的这一举动?
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选文以什么为线索?在情节结构方面有那些特点?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选文有改动).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
.本文语言形象、传神,按要求赏析。
(1)“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文中加点的字“抽”,原意是“用细长的,软的东西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这个画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作点评价。
.在听到打铃的老师傅说“我不是姓侯,我姓孙”之后,“我”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呢?请你写在下面横线上。
《梅叶》
①刚上大学时,经常到校园的东北角去散步。那里有一片树林,一条清粼粼的小河。河岸边有一棵梅树,我总少不了从它的身旁经过。
②初见那棵树,我以为它只是一棵普通的树,样子平淡无奇。秋天里,那棵树无花无果,叶子青里有黄,黄中带青,既不像枫叶那般地火红,也不似香樟树的叶片那样地翠绿,倒是早早现出了衰败的气息。以至于我不愿意多看它几眼。
③那个冬日的下午,我刚走到小河边时,忽闻一缕清香扑鼻而来。咦,哪来的香气?伫足,眼望处,我惊讶地看到那棵不起眼的树,原来是梅树啊!树上的梅花,有的打着红红饱满的花蕾,有的通红地绽放开来。此时此景,真的是“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怎不令人心生喜欢。
④有点奇怪的是,梅树上竟找不到一片梅叶了。看地下,有许多的梅叶,有的枯黄发脆,有的发黑残缺,被无数双脚踩踏过的痕迹。抬头赏梅花,低头看梅叶,我顿生出一些感动来。
⑤古往今来,有多少诗词文赋咏赞梅花?有多少支画笔描绘过梅花?数也数不清。赞美和倩影,都属于梅花,梅叶则像个永不入世的隐者,默默无闻。
⑥无疑是梅叶经春天,历夏秋,吸取阳光雨露的养分,积攒能量使梅花得以开放。梅花开了,梅叶就毫无倦意地纷纷离去,而且一枚不剩。我想,梅叶的心思,应是为了更加突出梅花的静好,不扰人视线,让人们一心把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梅花上吧。
⑦人世间,没有哪一种花的叶子,能像梅叶那样豁达和淡定。蔷薇花虽美,却少不了被人说“红花也得绿叶扶”。桂花很香,无奈浓密的叶子,遮掩住了一树好花。
⑧在家庭,如果说梅花是儿女,那么梅叶就是慈祥的父母;在校园,如果说梅花是学生,那么梅叶就是甘当“人梯”的老师;…………
⑨梅花凌寒独自开,超凡脱俗的人格精神,值得大家敬仰。梅叶的宽厚仁爱,更加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⑩在我的人生旅程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为梅树是不长叶子的。那时的我,犹喜锦上添花,人云亦云,以为这就是做人和处世的真谛。
⑾当年,“白梅和尚”目睹风雨打落白桃花,而遁入空门。我见满地梅叶,感悟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才是做人和处世的根本。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梅叶为线索,赞颂了梅花的美丽倩影和超凡脱俗的气质。 |
B.第⑦段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表现了梅叶的豁达和淡定。 |
C.本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主旨鲜明突出,感情真挚。 |
D.文章结尾引用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歌颂了梅叶的谦虚品格。 |
.顺着文章的思路,在文中省略号处再续写一句,使它和上文构成排比句式。
.阅读文章第⑤段,请对划线句作赏析。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本文内容,探究“梅叶精神”的内涵。
《名师高徒》六位金牌音乐制作人在经过仔细挑选后纷纷找到了自己中意的爱徒,并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对各自的徒弟进行了专门的指导。包小柏为配合李扬璐的舞蹈亲自上阵为其伴舞;小虫老师对丛浩楠也是照顾有加,《任逍遥》中将较难的部分放心交给徒弟表现;游鸿明老师更是心甘情愿为唐宁伴舞,还特地为唐宁创作了一曲串烧歌;至于“音乐诗人”李泉在节目中更是与王艺同台弹琴,为其伴奏;“小胖”袁惟仁为让朱洁的歌声更好地体现,在演唱时把有难度的部分都交给了朱洁,自己则甘当和音的角色。
演奏快乐
①曾经有人对我说过:“听说,摩天轮的每个格子里都装满了幸福。在我仰望摩天轮之际,是否也能感到些许的快乐?那么,幸福为什么离我如此遥远?”我对这个人说:“既然想要幸福快乐,为什么只是仰望摩天轮,而不去亲身体验一番?只有真正体验过的人,才会感悟到幸福与快乐……”
②的确,快乐的人是会演奏快乐的。
③演奏快乐,就是品位快乐。不论是巍峨雄壮的高山,广袤无垠的大海,云彩飘飘的蓝天,还是沁人心脾的气味,绚丽斑斓的色彩,感人肺腑的话语……这些如宝石一般晶莹璀璨的快乐总是在我们身边盘旋。眺望高山,我们应有心田豁然开朗之感;遥望大海,我们应为生命的宽广而骄傲;仰望蓝天,我们应为云朵飘散后的重聚而高兴……懂得品位这些快乐的人,自然会得到快乐的青睐。
④演奏快乐,就是留住快乐。流星瞬间的消逝,昙花一现后的凋零,蒲公英随风飘零……这些转瞬即逝的美好,总会带给我们瞬间的幸福与快乐。快乐的人知道将快乐延续:流星消逝,还有宁静美好的星空;昙花凋零,还有来年绽放的期许;蒲公英飘走了,还有随风飞舞的绚烂……即使人生路上,事业、前途、爱情、家庭都如泡沫一样破灭了也不必悲观。试图留住这些快乐,学会将快乐延续。那么,快乐的天使终将降临在你的身上。
⑤演奏快乐,就是寻找快乐。童年时的我们是那般天真灿烂:一个硬币能让我们玩儿出许多花样;一张纸能让我们折出各式各样的图案;一个易拉罐能让我们踩成高跟鞋; ▲; ▲……那时的我们有什么忧郁?有什么烦恼?那时的我们总是寻找快乐,沉浸在快乐的梦幻里。现在为什么不能?考试没考好会难过很长的时间,比赛失利了会不停地责怪自己,恋人离开了会惆怅得难以自拔,工作不顺利会一个人生闷气……难道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的代价?在历经沧桑,饱受岁月的洗礼之后,那份童年时寻找快乐的本能也消逝得无影无踪。万世沧桑,悲欢岁月,痛苦难免,可是,懂得寻找快乐的人,快乐的旋律总会在他的心头回响。要相信,仰起头,就有蓝天!
⑥你是否还在仰望摩天轮,期盼些许的快乐?不妨亲自去坐一下吧。独自转动的摩天轮,会带你领略你所想不到的快乐!快拿起你心爱的乐器,从现在起,用你的心灵去演奏快乐。相信你能演奏出无比精彩的乐章!
⑦相信,快乐的乐曲可以演奏到地老天荒!
(选文有删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综观全文,作者开篇和结尾都写了摩天轮,简要分析作者写摩天轮有什么作用?
.演奏快乐,就是寻找快乐。相信你在童年时代也寻找到了许许多多的快乐。结合你的体验为第⑤段空白处补写两个句子。(注意:不要答在第⑤段空白处,2分)
答:童年时的我们是那般天真灿烂:一个硬币能让我们玩儿出许多花样;一张纸能让我们折出各式各样的图案;一个易拉罐能让我们踩成高跟鞋; ▲;▲…….请谈谈你对全文最后一个句子的理解。
.你会演奏快乐吗?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演奏快乐的。
阅读记叙文,完成小题。
羚羊过山冈
凌仕江
是一个黄昏。东边太阳,西边雨,这是罕见的太阳雨。雨中夹着雪花。
一辆像是从战争中突围而来的大卡车在风中的尘埃里爬行。车上的人蓬头垢面,有的像难民,有的像游客,有的戴着大墨镜,有的挎着相机,有的还举着枪。
只要翻过山脊,前面就可看见纳木措了。
这样的情景,仿佛是为一个即将展开的电视画面特意安排的。但在西藏的许多地方,这样的环境和场面却再自然不过了。小男孩记得很清楚,车子一直围绕着一座山在转,向上,再向上转。当时的天很暗很暗,暗得几乎要将世界万物吞没。车上的人渐渐停止了嘈杂的声音,有的感到头晕目眩,有的已经昏昏欲睡,有人开始在风中低低地呻吟,他们都在经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
只有小男孩的目光是清醒的。他睁大神采飞扬的眼睛锁定正前方——
大拐弯过了又是小拐弯,车子发出几声急促的鸣笛。就在车拐来拐去的颠簸中,不知何时,路边的山岗上出现了三头羚羊,两大一小,像三个飘然的倩影。
小男孩情不自禁地张大了嘴巴:美,真是太美了!
车上的人从男孩的声音中醒来了:“哇,你们看,真是美啊!它们真是和谐的三口之家呀。噢,美丽的风景,可是不能带回家了……”
就在大家感慨万千的时候,突然,枪声贯耳——
“砰——砰。”
小男孩眼睁睁看着一头羚羊倒在血泊中时,惊吓得吐出了舌头。车上的人迟缓又呆滞地瞪大了眼睛。然后,一阵喧哗和骚动。
小男孩不顾司机反对,纵身跳下车去,疯了一样扑向那只血染的羚羊。他的心在痛,比枪口下的羚羊更痛,他痛他不能替这只羚羊挨一颗子弹。
车上已经乱成一团。有人声嘶力竭地喊:“是谁开的枪?”要将那个坏人狠狠赶下车去。
车很快又启动了。可谁也没想到,剩下的两头羚羊竟仰起头迅猛地追了上来。车开得很快,羚羊追得很慢、很慢,看得出,它们的脚也伤得不轻,路上散落了一些血迹斑驳的蹄印。那只幼小的羚羊跑出几步,便停在原地上,它凄婉的声音越来越小。
小男孩背对着地上两只一大一小的羚羊,他的身子挤在众人中显得异常的高大,风卷走了他的太阳帽,他怀抱里受伤的羚羊好像睡得很香、很香。
那只奔跑的羚羊追了很远、很远,它最终绝望了,突然长嘶一声,调转头,跪倒在经幡飘摇的山口。幼小的那只羚羊在山口哭泣。它的声音被五彩经幡传得很远、很远。
小男孩不时地回头,张望着它们。他燃烧的眼睛钻进了羚羊跪拜的眼睛里。他内心的血在咆哮,风和雪把他和怀抱里的羚羊裹得很紧、很紧。
经幡的影子越来越模糊,山口的墓碑越来越远,羚羊呆望着男孩的眼睛,默默站起身,调转头,向四周望了望,然后,悻悻地、艰难地消失在了众山之上。
小男孩说他从没看见过那么悲伤的眼睛,像一轮血汪汪的落日。就在那一刻,日破西山红似血,当雪花渐渐远去的时候,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在天湖的纳木措上空缠绵悱恻。万道霞光普照大地。
小男孩猛地一甩头,泪珠儿叮咚一声掉了下来,像写在水面上的童话,那么晶莹,那么凝重,如同魔沼里凝固的一汪水银,那么那么那么的蓝……
(选自2010年第7期《读者·乡村人文版》).第三段中画线句写车上人们的种种反应,有什么意图?
.试依据提示,概括小男孩子对羚羊的感情变化:赞美→ →怜惜。
.试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1)小男孩不顾司机反对,纵身跳下车去,疯了一样扑向那只血染的羚羊。
(2)他燃烧的眼睛钻进了羚羊跪拜的眼睛里。.“羚羊呆望着男孩的眼睛,默默站起身,调转头,向四周望了望,然后,悻悻地、艰难地消失在了众山之上。”请发挥合理的想象,说说羚羊妈妈离开时内心会是怎样的想法?
.本文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羚羊母子的追车、跪拜、哭泣和凝望等行为,试体会这样写的妙处。
阅读议论文,回答小题。
厚道是一种美德
鱼春
荣获2009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母校北大一次开学典礼上的演讲中,讲到自己在北大上学时的一段故事。他说,我从小学一年级就一直打扫教室卫生。到北大后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每天为宿舍打扫卫生,一打扫就是4年,我们宿舍从来没排过值日表。另外,我每天都拎着宿舍的水壶去给同学打水。大家看我打水习惯了,最后还产生这样一种情况,有时我忘了打水,同学就说“俞敏洪怎么还不去打水”。但是我并不觉得打水是一件多么吃亏的事情。因为大家都是同学,互相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又过了10年,到了1995年的时候新东方做到了一定规模,我希望找合作者,就跑到美国和加拿大去找我的那些同学。这时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优厚待遇,回国加盟,和我一起创业,并给了我一个十分意外的理由。他们说:“俞敏洪,我们回去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打了4年水。我们知道,有你这样一种精神,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喝粥。”于是才有新东方的今天。俞敏洪的这段故事,引起人联翩的浮想,从这件“小事”想到了厚道做人的大道理。
厚道是豁达大度的处世之道。是待人诚恳,能宽容,不刻薄;是表里如一,吃老实饭,干老实事;是人性中的一种美德,最能打动人心。厚道让人信赖,让人踏实,让人放心,让人感动。厚道人作为朋友可交,作为同事可信,作为领导可敬。厚道人不会算计你、欺骗你、出卖你。厚道如冬日的斜阳,夏日的和风,与厚道人打交道就像在洒满月光的湖面上泛舟,让人宁静而温馨。
厚道是一种道德追求。是心地善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事不斤斤计较,遇到别人伤害不记恨,得到别人救助图报答。与厚道人相处,无须心灵设防,不用察言观色,活得轻松自然。
厚道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古训:天道酬勤,厚德载物;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厚道人在人生路上少积怨,跋涉途中朋友多。幸运总会光顾那些厚道之士,使他们的付出得到回报,事业取得成功。
古人说:“善不可失,恶不可长”。人们赞美厚道,呼唤厚道,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太多不厚道的人和事存在。厚道是社会文明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抑恶扬善,厚道人越多,不厚道的人越少,就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和谐,社会的阳光越灿烂,生活的花朵越鲜艳。
(选自2010年3月10日《今晚报》).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第一段叙述俞敏洪在北大上学时的一段故事,有什么作用?
.第二段画线句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作者为什么认为“厚道是一种美德”?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是什么意思?作者引用这句话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