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徐全庆的《一碗米粉》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碗米粉
徐全庆
天有些冷,父亲突然对我说,你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起去西双版纳吧。父亲摇摇头。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到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就为这原因?我哭笑不得。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
车站的旁边就有不少卖米粉的,我说,我给你买一碗?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可一次也没有坐下来。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
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他才发现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他的钱包丢了,他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水。店主看出他的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你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后我一定把钱给你寄过来。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父亲红着脸答应了。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去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只知道他姓杨。
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位姓杨的。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
父亲开始带着我在桂林慢慢寻找。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名字的人,谈何容易。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没有办法,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
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的手机,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我和父亲按他说的地址找到了他。他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父亲还是一眼认出了他,紧走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我可找到你了,我可找到你了!语气中满是激动。
只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是个年轻人。也许是他的儿子吧,我想。
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
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他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
他没有说话,只是使劲握了握父亲的手。
返回的途中,电话响了,是那位姓杨的店主打来的。他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是他的,他身体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听说我们在找他后,他特意和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
挂上电话,我的眼中流下了两行泪水。那碗米粉的香味弥漫在我的周围,温暖着我。联系选文语境,理解下列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①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水。
②他没有说话,只是使劲握了握父亲的手。结合文章意思,说说你对选文最后一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收了生意”的杨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你如何理解他的这一举动?
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选文以什么为线索?在情节结构方面有那些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祝福
自从上周将姐姐的文章一字不改地抄在了自己的作文本上,大康这几日始终心绪不宁。
学习不好大康倒是不怎么伤心,他最想不通那个比他大三岁的姐姐葵花为什么学习那么好。
可是,那年因为父亲开了个粉坊,家里缺人手,刚上初三的葵花只好退学了。
大康还记得,葵花在退学以后,当时任葵花语文课现在又任自己语文课兼班主任的王志刚老师找学生捎了好几次口信,希望葵花继续上学。后来,在初冬的一个晚上,王老师竟然摸黑来到大康家。王老师说葵花不读书真的可惜,他从没见过这么天资聪明的学生,让她读书,一定会有出息……
大康不记得那场谈话是怎么结束的,只记得憔悴的葵花整整一晚上蜷缩在灯影里,连王老师要走都不知道,直到大康推她才机械地随全家出去送老师。
这个王老师也真是与众不同。他是惟一一个从城里分下来的,脸上很少有笑容。两年以后,大康上中学了,还是做了王志刚的学生。
上初一时,大康曾经拿出葵花视为珍宝的作文本与老师布置的作文对照过。从《向您介绍我》《我的学校》《难忘的一件事》到《假期见闻》……一字不落,次序也是一模一样。大康也有几次忍不住羞答答地从葵花的作文里抄上一两句,后来是两三段,渴望得到葵花一样的好评,可是竟然一次也没引起老师的注意,每次作文总是60分以下,批语也差不多都是:要多读书,要仔细观察生活。这就最不能让大康服气了,他就不明白,难道自己的作文每一篇都一样的不好?抄和不抄也一样?那么,那些句子为什么在葵花的本子上就打满了红圈圈,在自己的本子上就一点也引不起老师的注意?于是大康心里升起一片疑云:老师批作文肯定是凭人,而不是凭文章的。是的,王志刚一定是心存偏见。
上次作文题目是《我的梦》。一写下题目,大康就犯傻了。晚上,他鬼鬼祟祟地找出葵花的作文本。《我的梦》是葵花最后的一篇作文,上面说,梦想长大了当一名作家。前后七八页的作文,几乎页页打满了红圈圈,末了,光评语就写了一页多,大康第一次知道王志刚竟然也能写出如此热情洋溢的语言。
大康想了想决定全部抄上,他很想知道同样一篇文章,在姐姐的作文本上和在自己的作文本上会有什么不同。于是他工工整整地把葵花的《我的梦》写在了自己的作文本上,只有一个地方,葵花在作文中写道:“我们家里很穷,小时候奶奶给我取名葵花,就是希望我既能看又能有点用处,并且健康茁壮成长。”大康稍作改动,写成“我们家里开了工厂,已经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富裕户。小时候爸爸给我取名大康,就是希望我能过上比小康更好的生活。”
一周的时光好不容易过完了,作文讲评课上,老师批评了几个有抄袭嫌疑的同学,大康很庆幸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老师又不点名地读了几篇实在是不通顺的作文,大康也很容易地从记忆里证实绝对不是自己的。最后照例要朗读几篇比较成功的习作,大康的心怦怦地跳着,总是觉得下一篇肯定是自己的。到王老师拿最后一本作文的时候,大康的心都要跳到嗓子眼里, 甚至他已经想好要稍微低低头,好显得谦虚一点。可是,王志刚念的却偏偏是另外一个同学的名字。张大康激动的心一下子沉下去了。
一时间,大康恨透了,“呸!偏心眼。”张大康忍不住在心里恨恨地骂了一句。
发下作文本,张大康懒洋洋地翻开《我的梦》,奇怪的是根本没有打分,甚至通篇干干净净一点也没有批改过的痕迹,他心不在焉地翻看下去,只见文章最后有几行熟悉的字,红得像血。大康不由得读出声来……请用简洁的文字在横线上写出大康对老师处理“抄作文事件”的情感变化。
心升疑云▲▲明白真相
“为什么在葵花的本子上就打满了红圈圈,在自己的本子上就一点也引不起老师的注意。”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大康第一次知道王志刚竟然也能写出如此热情洋溢的语言。”说说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你认为文中的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联系文章的内容,请作合理想象,王老师最后几行写了什么?
阅读《火柴天堂》一文,回答文后题目。(15 分)
火柴天堂
那天,妈妈看到我在玩游戏,站了很久,轻轻地说:“东东,游戏……还是少玩些吧。”妈妈是在家上班的自由职业者,对我一向还算理解,可能与她这时尚的职业有关吧。
为了躲妈妈,我开始转战网吧。其实,玩久了也有些厌倦,但还是不愿下线,哪怕只待在安全区看热闹也觉得踏实。那天,一行字跳入眼帘:“火柴天堂:出售传奇最可爱女孩一名,愿意收徒的私聊!”
多么独特的拜师启事!我点了她的名字,就这样,火柴天堂成了我的徒弟。
我急于提升等级,基本没带她练过级。小火柴并不介意:“玩嘛,我不会为此花费太
多精力的。”她躲在安全的地方,一边打小怪物练级,一边和我聊天。她说游戏是为人服
务,而我投入得本末倒置了。我何尝不知呢?只是迷恋已久……
两周她只练到 15 级。然而那天我与一个40 级武士PK,她却挺身而出,结果死了N
次。我,也屡战屡败。一周后,她买了个42 级道士号,我问:“不是说不会花费太多精
力吗?”“我是不愿看到你被欺负。”“你的号有没密保啊?要是被黑了怎办?”“啊?”她半晌才回道,“看造化吧!”
从此,有人来犯,我们就下线换号,由我用“清风道士”出战。然而我渐渐发现,传奇与生活不同:纵然我杀死对方N 次,他还是可以用脏话骂我。我突然有些厌恶这种生活。
又一晚,她呆站在安全区,半天才说:“清风道士的号,果然被黑了。”我的心猛地
就痛了。我明白那是她为我而买的号,是她要给我的保护。
可我不能表现得伤心,我劝她:“你说过的,游戏而已。”“可我真的不想你被欺
负。“是我技不如人,没关系的。游戏里败了就败了,生活中技不如人那才糟糕呢。”
没想到,我居然用她的论调来安慰她。但,说着说着,想到日渐荒芜的学业,一种从未有过的彻悟穿过我心。
最后,我们相约退出传奇,但我还想用QQ 视频看看她。
“不,不要!你会吃惊的。”“不会,你是我徒弟嘛。不管你什么样,我都不会吃惊的。”
然而如火柴所说,接通视频,我还是吃惊了:妈妈!
妈妈打过来一个笑脸:生气了?“东东,妈妈只想更了解你,只是想让你明白:事情,要分轻重缓急。妈妈有没有自作聪明?”妈妈说,“知道我为什么叫‘火柴天堂’吗?有首《火柴天堂》里唱‘妈妈牵着我的手回家’,妈妈想牵着东东的手,回家……”
眼泪不争气地流了出来,但我还是笑着打出:“得了,还牵我回家呢,你不就是个小
火柴嘛,还要我保护呢!”
“嗯。”妈妈说,“那么,师父,小火柴等你回家!”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2 分)
摘取文中的词语,梳理“我”对网络游戏的态度变化过程(均限用两个字)。→→→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简要分析一下主人公的人物形象。(4 分)
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于“小火柴”的真实身份,小说在前半部分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一处并对此简要分析。 (4 分)
伏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在“放、管、疏、严”中选一个字填入下面的句子。(1 分)
教育孩子改掉不良习惯,“” 永远比“堵”更为有效。
阅读《故乡》的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①这来的便是闰土。( )( )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 )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
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 )( )加上了很深的
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②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③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
④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⑥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第一段的方框内填上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既然 就 并且 | B.即使 也 何况 |
C.虽然 但 而且 | D.虽然 而 况且 |
下列选项对选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以外貌描写为主,表现了闰土因生活重负、精神的压迫而憔悴、苍老。 |
B.第②段语言描写只有一句,然而“老爷”足以证明“我”与闰土之间童年的纯真感情 已完全为隔膜所代替。 |
C.第④段中“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中的“辛苦”含义是不相同的。 “辛苦展转”中的“辛苦”指因受重压而迟钝愚昧,“辛苦麻木”中的“辛苦”是指劳碌 奔波;“辛苦恣睢”中的“辛苦”是指放纵、放任,处心积虑。 |
D.文中第⑥段加点的“这”字指代的内容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
对于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个“愿望”是指闰土渴望生活有所改善,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第二个“愿望” 是指我心中对自由平等的新生活的向往。 |
B.闰土的希望在眼前,较实际,比我的愿望更容易实现,所以说他的“切近”,我的“茫远”。 |
C.从“只是……罢了”的语气中可以感受到作者认为“我”的“愿望”与闰土的“愿望” 都是一种对于自己心中“偶像”的顶礼膜拜,反映的不过是不同人对于生活的不同理解。 |
D.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新生活的到来彻底失去了信心,认为这一切不过是一个遥 |
远的“梦”。 对于文中结尾处“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一景物描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我”眼前出现的真实画面,因为离开所以有一种释然的感觉,所以再看故乡也 就客观了许多。 |
B.这是“我”眼前出现的一幅虚幻的画面,这并不是现实故乡的景象,是“我”因为太 热爱故乡而对它的一种美化。 |
C.此句再现了故乡神异景色,展示了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这是“我”理想中新生活 的象征。 |
D.这是“我”在离开时对记忆中故乡美好的景象的最后怀念,表达了“我”对故乡的依 |
依不舍。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
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
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
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③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④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⑤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
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⑦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⑧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
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A.作者运用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 |
B.“总”字刻画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 |
C.“只”字刻画出一副真挚、虔诚、执著的样子。 |
D.“一味”刻画出一副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
下面对选段①-⑤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作者反复强调这些事实,可见 作者用冷峻的目光关注着社会现实,关注着这些“公开的文字”。 |
B.第③段画线句子中的“新生路”指的是“相信自己”。 |
C.第⑤段是过渡段,由揭露不但失掉“自信力”而且发展着“自欺力”的一小撮中国人 转向歌颂“并不失掉自信力”的广大人民。 |
D.文章段与段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第⑤段“然而,在这笼罩 |
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使全文从前面的间接批驳转向直接批驳。选段⑤-⑧中论证的观点是( )
A.“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
B.要论中国人,必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D.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只需做好一件事
雷茂盛
①他出生在福建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庭贫困,他干过杀猪、卖水果、卖芋头、卖化肥等小生意,以补贴家用。后来,他又做起了服装生意。
②可是,由于当地的服装生意人之间恶劣的竞争,他又没有裁床,这使他一度寸步难行。47岁了,他还一贫如洗。
③但他不甘心,狠心之下,他把门板拆下,加工成裁床。此后,他便开始起早贪黑地做衣服。由于当地服装生意好,渐渐地,他的勤奋有了结果。
④没多久,他就创办了自己的小厂房。这时,很多人见什么服装好卖就做什么。他也带着大儿子,模仿流行款式,仿制出来后找一个顺口的英文名贴上。衣服做出来以后,他们就用自行车驮着,到附近的集镇去吆喝。
⑤几年下来,他觉得简单的仿制只能赚人家赚剩下的。就像卖水果,大家都在卖,水果自然不值钱。于是,他决定自己做一种与众不同的衣服来,他选择了夹克。
⑥选择做夹克后,他把精力一心扑到研究夹克上。他带着大儿子每天和工人一道赶夜工、打地铺、睡剪裁室。人们都说他不像商人,商人是什么有利益就做什么,而他,死钻牛角尖地不准儿子做其他产业。
⑦别人说他脑筋不会转弯,他只是置之一笑,他说:“一个人一辈子能把一件事做好就不得了!正像当农民,种好自己的地,而别幻想着造出汽车来。”
⑧后来,他的成功印证了这句话。经过几年的辛苦研究,他逐步有了自主品牌。他种的地,终于迎来了大丰收。他创立的品牌在二十年后,成为中国服装品牌的骄傲。2003年中法文化年中华民族服饰展演上,它是唯一入选巴黎卢浮宫的中国男装品牌。
⑨它就是劲霸男装,而他就是这一服装品牌的创始人——洪肇明。如今,这位72岁高龄的董事长会帮厨房的伙计打扫卫生,会在新厂房的工地巡查,会一个人疏通堵塞的厕所……
⑩在他人眼中,他是一个勤劳、踏实、低调的农民,而不像一个精明算计的商人。洪肇明的成功,就在于没有朝三暮四,而是一颗心,一根筋,一条道。
11面对记者的提问,洪肇明说:“我杀过猪,卖过水果,卖过化肥,然后没有哪一项成功了,这时有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个人今天想着做这样,明天又想着去做那样是不会成功的,所以我专心地做起了夹克。”他没有太多的异想天开,一辈子只想着做好自己的夹克,所以比别人走得更远。
12有时就是这样,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是成功。
(选自《善者》)试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洪肇明的成功,就在于没有朝三暮四,而是一颗心,一根筋,一条道。文中多次写到别人对他的评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结合全文,分析董事长洪肇明的性格特征。
文章最后说:“有时就是这样,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是成功。”请联系文章内容,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