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道也。”
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渔人甚之(对……感到诧异) B.香益清(远播)
C.无案牍之形(劳累) D.欲其林(走到尽头)

下列加点字意思、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向所志病终
B.忘路远近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
D.屋舍俨开朗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幸福安康、祥和安定、民风淳朴的现实社会。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渔人。
D.“黄发垂髻”,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指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小孩。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便还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
(3)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何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湮于沙上

②遂反溯流逆上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可据理臆断欤?

(3)初三复习时,老师请小红翻译“凡河中失石……”一句,小红将“凡”译为“凡是”,老师指出了小红的错误,小红不解。老师提示说:“课文告诉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哦。”小红恍然大悟,并从河流的特点出发举出了不能于上流求石的两种情况:①  ;②  。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出南昌名族,行九。幼与诸兄从先外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年四十馀,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宾从辄满座。吾母脱簪珥,治酒浆,盘罍间未尝有俭色。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将士铨《忠雅堂集》)

【注释】①归:古代女子出嫁叫“归”,②先府君:指作者已逝去的父亲。③囊箧萧然:这里是“钱物都用空了”的意思。 ④铨:作者将世铨自称。 ⑤愁蹙状:愁眉苦脸的样子。⑥戚党:亲戚和乡党。 ⑦吟哦声:读书的声调。 ⑧少痊:病体略微好转些。 ⑨扑之:责打我。(铨自指)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家益落/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B. 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 先府君苟有过/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D. 听而后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母授以《礼记》《周记》《毛诗》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C.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D.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②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

(4)你如何评价母亲“垂涕扑之”的举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段中母亲的哪些行为举动是值得我们称赞的。

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各题。

折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

曲尘丝:至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全诗写了哪些景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

【乙】杜处士好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解: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 ⑤掉:摆动。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②一日曝书画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②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3)结合语境,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

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原因:  

②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原因:  

(4)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

甲文:  

乙文: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 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虽有 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虽有 道,弗学,不知其   

③知困,然后能 自强  

④故曰:教学相   

⑤非问无以 广  

⑥理明矣,而 不达于事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教然后知困

②君子学必好问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学学半

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和【乙】论述了   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   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甲】文:    

【乙】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