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嗓而前,兵败退,堕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首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三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
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更变,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祟、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全保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博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
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瓦官寺①记(清)王士祯
金陵城西南隅最幽僻处,古瓦官寺在焉。邓太史元昭招予结夏②万竹园。园与寺邻,喜胜地落吾手也。时方懊③甚,忽云叶四垂,雨如屈注,淮水暴涨三四尺。高柳青溪,御风以往,至风游寺,即上瓦官也。按葛寅亮记云寺一更于升元再废于崇胜④戒坛洪武初荡然无存其地半入骁骑仓半入徐魏公族园。万历十九年,魏公慨然布金,遂复瓦官升元之旧。
殿左空圃有土阜,高丈许,上多梧桐林,即古凤凰台址。今寺去江远甚,台仅培塿,不可以远望。太白诗所谓“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故迹沧桑,不可复考。太史谓瓦官旧在城外,濒于江,明初广拓都城,始入城内云。
稍西南为下瓦官寺,藤梢橘刺,数折始得寺门,清迥视上瓦官不啻过之。寺有唐幡,相传天后锦裙所制。锦作浅绀色,云龙隐起,四角缀十二铃。陆龟蒙《古锦记》云,瓦官寺有陈后主羊车一轮,武后锦裙一幅。今羊车不可见,而此裙宛然。又志,称师子国玉佛、戴安道佛像、顾长康《维摩图》,为此寺三绝。皆化去。老狐看朱成碧⑤,以此狐媚世尊,勿乃不可乎?顾千载而下,犹与金石同寿,事固有不可解者矣。六朝时,名僧支道林、法汰之流,皆居此。顾虎头、伏曼容宅正在寺侧,风流弘长,于古为最,殊恨古人不我见也。
入万竹园,饮青嶰堂,出华林部奏伎堂侧,琅玕⑥万个,流云欲归,蝉鸟乱鸣,意高枕此中,不复成梦。堂前有池如半规,烟雾荸郁。太史云,池每夕必有气,絪缊轮囷,登阁望之,如匹练然。漏下三十刻,相约以明日访六朝松石,乃别去。
(选自《渔洋文略》卷四)
【注释】①瓦官寺,在今南京市南,一名升元阁,南朝梁时建,为江南名刹。②结夏:佛教僧尼自农历四月十五日起静居寺院九十日,不出门行动,谓之“结夏”。又称结制。③懊(yù):暖。④崇圣:待考,疑为某年号误刻。⑤老狐看朱成碧:老狐指武则天;看朱成碧:古代以朱为正色,碧属杂色,比喻以假乱真,是非混淆。⑥琅玕(láng gān):美玉名,借称竹林。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寺一更于升元更:翻修,更新。 |
B.殿左空圃有土阜,高丈许阜:高地,土台。 |
C.明初广拓都城广:广泛,遍地。 |
D.堂前有池如半规,烟雾荸郁规:圆规,圆形。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抒发作者游瓦官寺所感的一组是
①今寺去江远甚,台仅培塿,不可以远望②故迹沧桑,不可复考③老狐看朱成碧,以此狐媚世尊,勿乃不可乎④事固有不可解者矣⑤殊恨古人不我见也⑥意高枕此中,不复成梦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③④⑤ | D.①②⑥ |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瓦官寺建寺历史悠久。早在南唐烈祖李昇升元年间就进行了翻新,后来遭毁坏,其中的戒坛到明代万历年间已经荡然无存。 |
B.古代的瓦官寺在南京最偏僻的地方,距离长江很远,李白曾经有诗句提到过它。但经过沧桑岁月,过去的古迹已经很难考查了。 |
C.作者认为人世间很多事情本来就难于理解。比如瓦官寺所收藏的唐幡,虽然是作者认为如狐媚一般的武则天留下的锦裙,却能保留至今。 |
D.瓦官寺旁边的万竹园是个风景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大片竹林,还有一个半圆形的池塘,蝉鸟在其中自由鸣叫,傍晚烟气氤氲,十分优美。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太史谓瓦官旧在城外,濒于江,明初广拓都城,始入城内云。
(2) 顾虎头、伏曼容宅正在寺侧,风流弘长,于古为最,殊恨古人不我见也。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①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梁惠王》)
【注】①世臣:即“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拥有长期为国效力立功的大臣,才能称得上是“故国”,所以国君选拔任用人才很重要。 |
B.齐宣王认为,齐国没有“亲臣”是因为他昔日没能分辨出“不才”之人,所以向孟子询问“识其不才”的方法。 |
C.孟子告诉齐宣王,在人才的任用上,应该以贤能与否为标准,即使超越“尊尊亲亲”的伦常,也不必有所顾忌。 |
D.孟子认为,国君只有运用恰当的方法,正确地选拔贤才和罢黜“不才”之人,才能称得上是人民的父母。 |
“故曰:国人杀之也。”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请简析。
【注】①世臣:即“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
【原创】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划8处)
孔 子 谓 南 宫 敬 叔 曰 吾 闻 老 聃 博 古 知 今 通 礼 乐 之 原 明 道 德 之 归 则吾 师 也 今 将 往 矣 敬 叔 与 俱 至 周 问 礼 于 老 聃 访 乐 于 苌 弘。
——《孔子家语·观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节选自《资治通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颇易与,且降矣与:对付。 |
B.奢不能难难:反驳,质问对方。 |
C.妾请无随坐坐: 坐下。 |
D.张二奇兵以劫之张:布置。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B.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于是余有叹焉 |
C.军吏无敢仰视之者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
D.乃阴使武安君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侣鱼虾而友麋鹿 |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2)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赵括熟谙兵法,为什么招致惨败?请从赵括自身方面简要分析。
【原创】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划8处)
楚太子以梧桐之实养枭,而冀其凤鸣焉。春申君曰:“是枭也,生而殊性,不可易也,食何与焉?”朱英闻之,谓春申君曰:“君知枭之不可以食易其性而为凤矣而君之门下无非狗偷鼠窃亡赖之人也而君宠荣之食之以玉食荐之以珠履将望之以国士之报以臣观之亦何异乎以梧桐之实养枭而冀其凤鸣也?”春申君不寤,卒为李园所杀,而门下之士,无一人能报者。
——刘基《郁离子·养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