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后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剐,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B.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C.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D.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下省: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后来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成为与尚书省、中书省并列的三省之一。
B.丁……忧:丁忧是祖制,具体说来,是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二十七个月。
C.《晋书》: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
D.薨:古时不同朝代不同级别的人的死有不同说法,《唐书·百官制》:“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清代皇室成员中,皇帝皇后死称“薨”。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房玄龄早慧多才,很有孝心。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博览经史,书法、文章俱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就连睡觉都顾不上。
B.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如遇到谋士、将才,他就暗中结交他们,并让他们甘心为太宗出力。
C.房玄龄深受唐太宗信任、重用。房玄龄一度因为被人中伤,被高祖驱斥,后又被太宗召回。贞观元年,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拜太子少师。
D.房玄龄与唐太宗情深意重。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的厚待。太宗为方便派人探视,凿开宫墙开门,还亲自登门,握着他的手问候。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
(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宗从之。太祖平袁氏,以柔为管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
柔自归太祖,处法允当。魏国初建,拜丞相理曹掾。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已,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明帝即位,封柔延寿亭侯。时制,吏遭大丧者,百日后皆给役,有司徒吏解弘遭父丧,后有军事,受敕当行,以疾病为辞。诏怒曰:“汝非曾、闵,何言毁邪?”促收考竟。柔见弘信甚羸劣,奏陈其事,宜加宽贷。帝乃诏曰:“孝哉弘也!其原之。”
初,公孙渊兄晃,为内侍。先渊未反,数陈其变。及渊谋逆,帝不忍市斩,欲就狱杀之。柔上疏曰:“晃及妻子,叛逆之类,诚应枭县,勿使遗育。而臣窃闻晃先数自归,陈渊祸萌,虽为凶族,原心可恕。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今进不赦其命,退不彰其罪,闭著囹圄,使自引分,四方观国,或疑此举也。”帝不听,竟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妻子。赐以棺、衣,殡敛于宅。
景元四年,年九十薨。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有改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疾:痛恨
B.诚应枭县通“悬”,悬挂,示众
C.孝哉弘也!其原之原:宽恕,赦免
D.奸吏数人,皆自引去引:自杀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属于直接表现高柔“处法允当”的一组是
①柔举宗从之②还皆自励,咸为佳吏③愚谓乃宜贷其妻子
④奏陈其事,宜加宽贷⑤虽为凶族,原心可恕⑥赐以棺、衣,殡敛于宅
A.③④⑤ B.①③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柔被曹操任命为管县长官后,一些奸邪的官员慑于他的名声都离开了,听到高柔宽容的教令后,又全都回来复职,并全都自勉成了好官。
B.高柔不同意太祖对宋金家属加重刑罚的做法,认为那样会让正在从军的士卒怕自己被杀掉,也跟着一起逃走。太祖听从了他的建议。
C.公孙晃事前多次向朝廷告发其弟公孙渊谋逆,因此事发后明帝不忍将公孙晃公开处斩,想在狱中悄悄杀掉他,高柔上疏阻止这种不合法规的做法,可惜没有奏效。
D.因为解弘并不是真正的像曾参和闵子骞那样的至孝之人,所以魏明帝催促廷尉要将其逮捕拷打致死,又是高柔了解实情上奏明帝,使解弘得到原谅。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
译文:
(2) 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蜃说(宋)林景熙①
①尝读《汉·天文志》,载“海旁蜃气象楼台”,初未之信。
②庚寅季春,予避寇海滨。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予骇而出。会颖川主人走使②邀予。既至,相携登聚远楼东望。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巘,列如崪岫,隐见不常。移时,城郭台榭,骤变歘起③,如众大之区,数十万家,鱼鳞相比,中有浮图老子之宫,三门嵯峨,钟鼓楼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公输巧不能过。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若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日近晡,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笔谈》纪登州“海市”事,往往类此,予因是始信。
③噫嘻!秦之阿房,楚之章华,魏之铜雀,陈之临春、结绮,突兀凌云者何限,远去代迁,荡为焦土,化为浮埃,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异哉!
【注】①林景熙,宋末爱国诗人。②走使:派遣仆人。③歘(xū)起忽然涌起。
第①段“初未之信”中的“之”指。(用自己的话回答)
从第①段的“初未之信”到第②段的“予因是始信”,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第②段中“向之有者安在?”是倒装句,还原后的句子是,其现代意思是
对本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写日期时采用了干支纪年法,季春是指农历三月。
B.作者运用定点观景方法,依据时间先后描绘海市变化。
C.作者将多个朝代的宫殿与海市进行对比,突出其一致。
D.本文先叙事写景,然后说理,议论水到渠成发人深省。

作者借助叙事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秋水(节选)庄子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于时也(2)此其江河之流
(3)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4)人九州,谷食之所生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井蛙不可语于海者②余与四人拥火
B.①万川归,不知何时止而不盈②哀吾生须臾
C.①吾未尝以此自多者②浩浩乎如凭虚御风,不知其所止
D.①不似尔向之自多水乎②是余有叹焉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此予之所得也
C.戍卒叫,函谷举。 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将下列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2)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僧明,字弘照,广陵临泽人也。形貌眇小,而胆气过人,有勇力,善骑射。
梁大同中,卢安兴为广州南江督护,僧明与兄天合及周文育并为安兴所启,请与俱行。频征俚獠①有功,为新州助防。天合亦有材干,预在征伐。
安兴死,僧明复副其子子雄。及交州土豪李贲反,逐刺史萧谘,谘奔广州,台遣子雄与高州刺史孙冏讨贲。时春草已生,瘴疠②方起,子雄请待秋讨之,广州刺史新渝侯萧映不听,萧谘又促之,子雄等不得已,遂行。至合浦,死者十六七,众并惮役溃散,禁之不可,乃引其余兵退还。
萧谘启子雄及冏与贼交通,逗留不进,梁武帝敕于广州赐死。子雄弟子略、子烈并雄豪任侠,家属在南江。天合谋于众曰:“卢公累代待遇我等亦甚厚矣,今见枉而死,不能为报,非丈夫也。我弟僧明万人之敌,若围州城,召百姓,谁敢不从。城破,斩二侯祭孙、卢,然后待台使至,束手诣廷尉,死犹胜生。纵其不捷,亦无恨矣。”众咸慷慨曰:“是愿也,唯足下命之。”乃与周文育等率众结盟,奉子雄弟子略为主,以攻刺史萧映。子略顿城南,天合顿城北,僧明、文育分据东西,吏人并应之,一日之中,众至数万。高祖时在高要,闻事起,率众来讨,大破之,杀天合,生擒僧明及文育等,高祖并释之,引为主帅。
武帝征交址及讨元景仲,僧明、文育并有功。侯景之乱,俱随武帝入援建邺。
【注】 ①俚獠:岭南各少数民族的泛称。包含着居住岭南语言不同的各少数民族。②亦作“瘴厉”,感受瘴气而生的疾病,亦泛指恶性疟疾等病。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雄请待秋讨之请:请求
B.萧谘又促之促:仓促
C.子略顿城南顿:驻扎
D.引为主帅引:举荐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能表明杜僧明“有勇力”的一组是()
①频征俚獠有功 ②逐刺史萧谘
③死者十六七,众并惮役溃散 ④僧明万人之敌
⑤高祖并释之,引为主帅 ⑥征交址及讨元景仲,僧明、文育并有功

A.②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僧明虽然矮小瘦弱,但是胆量气度超过常人,有勇气,有力量,并且擅长骑马射箭。
B.杜僧明让他的儿子做副将。李贲造反,萧谘逃奔广州,府台派遣卢子雄父子和孙冏一起讨伐李贲。
C.萧谘启奏,说卢子雄和孙冏与叛贼勾结,中途停留不进攻,梁武帝下令在广州将他们赐死。
D.杜天合与周文育等率众人结成盟军,尊奉卢子雄的弟弟卢子略为盟主,来进攻刺史萧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僧明与兄天合及周文育并为安兴所启,请与俱行。
(2)卢公累代待遇我等亦甚厚矣,今见枉而死,不能为报,非丈夫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共19分)
李材,字孟诚,丰城人。举进士,授刑部主事。自以学未成,乞假归。访唐枢等,与问难。隆庆中还朝。由兵部郎中稍迁广东佥事。会奸人引倭自黄山间道溃而东。材声言大军数道至以疑贼,而返故道迎击,尽杀之。录功,进副使。
万历初,张居正柄国,不悦材,遂引疾去。居正卒,起官山东。寻迁云南洱海参政,备兵金腾。金腾地接缅甸,而孟养、蛮莫两土司介其间, 叛服不常。缅部目曰大曩长、曰散夺者,率数千人据其地。材谓不收两土司无以制缅, 遣人招两土司来归,而间讨抗命夷阿坡。居顷之,缅遣兵争蛮莫,材合两土司兵败缅众, 杀大曩长,逐散夺去。缅帅莽应里益兵至孟养,复击沈其舟,斩其将一人,乃退。亡何,缅人驱象阵大举复仇。材与孟养兵会遮浪,迎击之。贼大败。巡抚刘世曾以大捷闻,诏令覆勘。
材好讲学,遣部卒供生徒役,卒多怨。又徇诸生请,改参将公署为学宫。参将米万春讽门卒梅林等大噪,驰入城,纵囚毁诸生庐。居二日,万春胁材更军中不便十二事,令上疏归罪副使丁惟宁,材隐忍从之。 惟宁责数万春,万春欲杀惟宁,跳而免,材遂复劾惟宁激变。诏材还籍候勘。时十五年十一月也。而材又以云南事被讦,遂获重谴。初,有诏勘征缅功,御史苏酂言斩馘不及千,破城拓地皆无验,材等虚张功伐。帝怒,逮下诏狱。大学士申时行等数为解,给事中唐尧钦等亦 言:“材以夷攻夷,功不可泯。奏报偶虚,坐以死,假令尽虚无实,掩罪为功,何以罪之?设不幸失城池,全军不返,又何以罪之?”帝皆不听。
亡何,孟养使入贡,具言缅人侵轶,天朝救援,破敌有状,闻典兵者在狱,众皆流涕。而楚雄士民阎世祥等亦相率诣阙讼冤。帝意乃稍解,命再勘。勘至,材罪不掩功。 大学士王锡爵等再疏为言,帝故迟之,至二十一年四月,始命戍镇海卫。材所至,辄聚徒讲学,学者称见罗先生。(节选《明史》)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兵部侍郎中迁广东佥事稍:逐渐
B.缅帅莽应里兵至孟养益:增加
C.又诸生请徇:顺从
D.闻兵者在狱典:关押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李材文才武略的一组是
① 材谓不收两土司无以制缅② 材与孟养兵会遮浪③ 改参将公署为学宫
④ 令上疏归罪副使丁惟宁,材隐忍从之⑤ 天朝救援,破敌有状
⑥ 材所至,辄聚徒讲学,学者称见罗先生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材一心向学,尽管考取了进士,当上了官,但他仍然十分虚心,不满足于现有的学问,于是请假回乡,拜师求学,质疑问难。
B.李材功勋卓著,任广东佥事期间曾全歼倭寇,做洱海参政时又多次联合当地的土司,打败缅甸的军队,甚至击破缅军复仇的象阵。
C.李材仕途坎坷:万历初,因得罪张居正而被罢官;十五年因弹劾丁维宁而被迫回乡候审;后又因云南之事而遭重贬直至下狱。
D.李材的遭遇获得不少人的同情。大学时申时行多次为他说情,给事中唐尧钦等也仗义执言,而云南吏民更是为他流泪,替他喊冤。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材声言大军数道至以疑贼,而返故道迎击,尽杀之。
(2)奏报偶虚,坐以死,假令尽虚无实,掩罪为功,何以罪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