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连日来,屠呦呦获诺奖的喜讯传遍全国,振奋人心,也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
新浪微博平台方面,10月6日“屠呦呦”的单日热词搜索峰值为36.8万,《人民日报》官微发起的微话题“2015诺奖屠呦呦”阅读数达70.9万,央视新闻发起话题“央视专访屠呦呦”阅读量已超过400万。搜索引擎方面,诺奖结果揭晓后,百度搜索“屠呦呦”关键词搜索量超60万,以“屠呦呦”为关键词新闻搜索全文返回数量高达47700篇。截至10月7号24时,相关微信文章共计6144篇,其总阅读量超1149万人次。                                         (摘自2015年10月9日《中国中医药报》)
材料二:
北京时间10月5日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在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上的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本土进行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具有开创历史的意义。屠呦呦获诺奖是我国科学界一个里程碑事件。作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最权威的一个奖项,诺贝尔奖的分量不言自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不断释放沉睡活力的国家,这是一个不断走向更加开放的时代。我们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的诺贝尔奖向我们走来,不断刷新我们的创新高度。                          (摘自2015年10月7日《深圳新闻网》)
材料三: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与其他两位外国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成为我国大陆本土科学家中斩获诺奖的第一人。
疟疾,又称寒热病,是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疾病,是经蚊虫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全世界每年有接近4亿人会得疟疾,几十万人死亡。20世纪50年代,国际消灭疟疾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之后,疟疾60年代再度肆虐。因为已有的抗疟疾药物如氯喹等由于使用的时间太长,疟原虫普遍对这些药物产生了抗药性。寻找新的抗疟疾药物就成为全球范围内非常迫切的任务。
屠呦呦,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被选拔为国家“523”项目500多名研究人员中的一员,走上了找寻疟疾新疗法的科研之途。“523”项目确立了寻找抗疟疾药物的研究方向,就是从中草药当中提取和分离抗疟有效成分。科研人员检验了无数的中草药治疗疟疾的成方、单方、验方、秘方,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然而大量的人力物力投了出去,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屠呦呦经过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出了《抗疟单验方集》,其中所包含的640多种草药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
青蒿,是一种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古代多部中医药著作中皆有关于青蒿可以治疗疟疾的记载,很多地方老百姓的土药方也都用青蒿来对抗疟疾,并且收效显著。翻查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后,屠呦呦迸发出灵感:古人所用的不是常用的高温煎熬法,而用的是青蒿鲜汁。并且她还发现了一个关键点:传统提取方法里的加热步骤可能会破坏药物的活性成分,在较低的温度中提取才可能有助于保持青蒿的抗疟活性。在怀疑以前进行实验的方法都错了之后,屠呦呦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在60摄氏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经过近200次的失败实验之后,1971年,屠呦呦终于证明了青蒿素提取物对伯氏疟原虫感染小鼠和食蟹猴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有着100%的疗效。为了证明实验的有效性,屠呦呦经常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在确认了青蒿提取物对人体安全的情况下,屠呦呦所在的课题小组在患有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病人身上试验青蒿提取物的有效性。临床试验的结果激动人心:经治疗的患者疟疾症状迅速消失,这些症状包括高烧和血液中的寄生虫数量。而采用氯喹治疗的患者却没有这些临床效果。
屠呦呦所在小组的其他人很快就分离出了青蒿当中的有效成分,也就是后来被她叫做“青蒿素”的东西。对于疟原虫有着良好抑制作用的青蒿提取物结晶,从此就被命名为“青蒿素”,并且很快通过临床验证,对于奎宁容易产生抗药的恶性疟疾等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成为新一代的抗疟神药。
(摘自2015年10月9日《工人日报》)
材料一使用了大量的数字,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他们各自传递的信息有哪些异同。
阅读材料三,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材料三在报道新闻事件后介绍了哪些背景材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土地电
土地电是一种能够反映地震前兆的方便可行的测报手段,是我们测报点判断震情的主要根据。是我国人民群众发明的简易的地震预测工具。
土地电的观测简单易行,成本低廉。在地下相距几十米到百米远的地方,埋放两个铅板,再用导线分别连接到电流表(毫安表)或电压表(毫伏表)的两端,就能从表头上观察到指针的日变化、年变化特征,这种方法是不需外加任何人工电源的。20世纪60~70年代我国的许多厂矿、学校和农村都开展过地电观测,是群测群防的重要手段之一,老百姓给了它“土地电”的美称。
1974年12月22日天刚亮,距震中20公里的冶金102队的土地电仪器自动记录到了突跳信号。技术员姜成田等向辽宁省地震部门发出预报:“提出在我站东北方向100公里左右,今天中午将发生4~5级地震。”12月22日12时43分,在海城站东北方向的辽阳葠窝水库发生了4.8级地震。1975年2月4日13时50分至14时,“土地电”突跳6次,记录指针发出“嚓嚓”的划纸声。16时,海城站发出书面预报意见:今晚7~8点钟,海城东南方向将发生大于5级地震。
辽宁省通过紧急电话向海城和营口有关部门部署了防震的具体工作……19时36分,地动山摇,里氏7.3级的强烈地震把一个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城市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所幸人员都撤离了,原本可能造成10万人死亡的地震,仅有1328人死亡,这是地震预报史上一次空前的成功。
1975年海城地震的预报,土地电立了大功,令国人刮目相待,土地电一时风靡全国。
1976年5月,唐山地区等很大范围的地电观测网又频频出现变化,专业人员对此进行了认真反复的核实查证,虽然有些异常确实重要,但大量的异常是农田用水、降雨、温度变化和电极不稳定等干扰造成的。在大震发生前的最后一周的会商会上,尽管曾根据土地电和专业地电观测,做出了“迁安—昌黎—青光一带可能发生4.5—5级地震”的预报意见,不过对问题的严重性是远远没有意识到的。几天之后,大震发生,震级7.8级。
震后的研究表明,由于金属电极的化学电位极其不稳定,加之自然电场的复杂变化,使微小的地震信息湮没其中,土地电异常的真假难辨确实为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再加上土地电是一种“土仪器”,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决定淘汰土地电方法,土地电在我国销声匿迹。
世界上的事就有那么巧!土地电刚在中国被封杀,却在西方红红火火闪亮登场。
希腊雅典大学有3位教授,他们从1981-1983年开始了新型土地电的观测研究,截止1998年的15年时间,对11次5.5级以上的地震居然做出了8次成功的预报,使希腊成为中国之外仅有的一个政府级的公开进行地震预报的国家。希腊把这种观测方法以3位学者的第一个字母命名VAN,从此VAN方法响彻全球,直到今天。
VAN小组坚持认为,对地下电场的无人工电源的直接测量,是监测地震的最好方法之一。土地电观测中的不稳定性和干扰问题,他们也同样遇到,不过经过细致的研究,发现问题出在观测技术和数据分析上,而不在方法手段本身。于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改进措施,比如用非极化的合金电极代替铅电极,解决了化学电位不稳定的问题;采用不等极距、电磁同时观测、数字电子测量技术等措施,有效的排除了各种干扰;采用数理分析技术,又归结出了地震电信号的特征和标志等,很好地解决了有关问题。他们的预报意见一直公开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并公布全部的数据和处理方法,由此取得了日、美、俄、法等多国专家的帮助,终于使新型土地电变成了香饽饽。
作为一种群测群防手段,新型土地电在地震监测预报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尤其是其简单易行、成本低廉的特点和良好的反应还是独树一帜的。工作中需注意的是分析地震前兆的异常变化与地表干扰性噪音的不同。研究表明,前者往往具有选择性,即在构造的控制下只对某些地区反应敏感,而对另一些地区可能毫无反应;此外,地震异常信号的极性和强度比均有一定的稳定性特征等等。如何排除干扰,使地电流信号得以最大利用,已经成为地震监测工作中的一个永久性课题。节选自《互动百科·百科词条》
下面对“土地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电在地震前会出现信号异常,是一种方便可行的地震测报手段。
B.土地电的观测简单易行,成本低廉。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各地风靡一时。
C.土地电是把两个铅版埋在相距几十到一百米的地下,再用导线分别连接到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两端。
D.土地电不需要外加的人工电源,观测时可以从电流表或电压表的表头上观察到指针的变化。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土地电成功预测出了1975年辽宁海城的地震,再加上辽宁省部署及时,避免了可能使10万人死亡的悲剧。
B.由于金属电极的化学电位极其不稳定,加之自然电场的复杂变化,使土地电提供的异常数据真假难辨,这给预测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C.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之所以没有能及时预防疏散,主要是因为土地电提供的数据不准确,使人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D.虽然新型土地电在地震监测预报上还需要排除干扰,使地电流信号得到最大利用,但它仍然被人认为是监测地震的最好方法之一。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电之所以在中国被封杀,是因为它是一种“土仪器”,并且这种预测方法和手段不稳定,容易受到干扰。
B.土地电的发明权在中国,但80年代后却被西方使用,如今响彻全球的VAN方法就是土地电方法的使用和改造。
C.如果中国不中断土地电的使用,国家重视土地电的发展与改造,那么在利用土地电对地震的预测方面,我国现在很可能会居世界前列。
D.虽然人们通过各种方法对地震进行预测,但要想准确预报出每一次破坏性地震并避免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仍然是世界难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是那片古趣的联想?金耀基
剑城的冬天真不好受,冰风冷雨,在浩阔无边的剑桥平野上,像一千匹野马呼啸而过,暴虐里还带着轻狂。
⑵对剑桥的冬天的原谅是在她一月的大雪之后。当妻与我倚凭在克莱亚桥雪栏上的刹那,我们把对隆冬的积怨一笔勾销。没有冬寒,哪能有这样的雪景?在满天飞絮的Backs(剑桥大学七八个古老学院的后园),是一片皓皓然的洁白,一个学院连着一个学院,一片白接着另一片白。原来不敢想像有比绿玉的绿更美的草坪,此刻却发现白雪之白更冷艳敻绝!……有人喜欢剑桥的春,有人喜欢她的秋,也有人更钟意她的夏,但在初雪惊艳之后,不能不说剑桥是属于四季的。
“三月风,四月雨,五月春暖花盛开。”当地有人这么说。三月未尽,剑桥的早春就在风雨中翩翩然来临。风在树梢,风在河上,风在剑桥老师的袍袖,风在剑桥少女的裙裾,风不再冰冻,而只是一股凉意的流动。寒冬之后,谁又能不爱欢跃的春风
⑷剑桥的早春主色是绿的。那是新绿,是在严冬的灰色中挣扎出来的绿,在雪地的白色中冒露出来的绿。在绿的邀约下剑桥的古老学院这时徐徐地脱卸了寺院的灰寂,至于那条被徐志摩誉为“剑桥灵性所在”的剑河,这时早划破了冰封,载一船船少年男女的欢笑。说真的,剑河是一条最幸福的小河!她两岸不止有赏不尽的自然美景,更有看不尽的历史文物。英伦七个世纪的文化都一一陈列在此,五百里的景物皆卷藏在这几里的方圆。在三四月交接的辰光,克莱亚学院小径上的满地蓝蕊,圣约翰学院溪边的黄色水仙,不等春暖就抢着绽放了,我不知那蓝蕊的名称,但那种蓝使我想起日月潭潭心的湖蓝,而那水仙的黄,则更应是陶渊明东篱下的菊黄了。
⑸剑桥的教育,最有作用的恐不在“言”教(它也不见得好过其他一流学府),导修制是在言教之外还有“身”教,向来被视为剑桥的特色。这点是真,但也不可太过夸张,依我想,剑桥的“心”教也许才是真正的精华。心教是每个人对景物的孤寂中的晤对,是每个人对永恒的刹那间的捕捉。剑桥的伟大之子,不论是大诗人或大科学家,对宇宙人生都有那种晤对与捕捉。剑桥的教育家似乎特别重视一景一物的营造,在他们看来,教室、实验室固是教育的场所,但一石之摆置,一花的铺展,也都与“悟道”有关。在根本上,剑桥人相信人的真正成长必须来自自我心灵的跃越。在剑桥耽上一千零九十五天的莘莘学子,面对无尽景物,能够终年不思不想?毕丕士图书馆下的一缕月色,能不叫人沉思?牛顿居处窗外的苹果树,能不令人驻足凝视?而王家学院礼拜堂百千支烛光中的唱诗,纵使你不信教,又何能了无心动?
⑹剑桥的房屋、店铺,都是清淡的、古朴的。都是经过历史的风雨浸染的那种色调,这里没有高楼、没有巨厦、没有大烟囱。古旧,但不残破,而夹在枣红、杏白里则更显出一片春意中的典庄。它给你一种感觉,一种不陌生的感觉,一种“曾经来过”的感觉。“曾经来过”?是的,我确有些面熟,但我已记不起在哪里见过了。是杜工部诗中的锦官?是太白诗中的金陵?抑是王维乐府中的渭城?有些像,但又不像!但我何来这样的感觉?是因小径溪边花蕊的联想?还是因剑城的那片古趣?
文章开头“剑城的冬天真不好受”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简要分析第(3)自然段的修辞手法。
作者在第(4)段中说“五百里的景物皆卷藏在这几里的方圆”,请说说该句中“卷藏”二字的妙用。
探究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雨果与中国现代作家
钱林森
法兰西杰出的传记大师莫洛亚在给雨果写传时,说过这样一句精辟的话:“时间可以淹没大海,但淹没不了高峰。”雨果这位“在文学上雄踞时空的王者”,无疑是人类精神文明领域里难以超越也不能淹没的高峰。
中国作家结识雨果已经近一百年。当伟大的雨果以其壮丽风采开辟着一个理想的正义世界的时候,当他以浪漫主义的狂飙之势席卷风云变幻的欧罗巴的时候,中国还是一只沉睡的雄狮,尚未向世界打开广泛的视听。雨果进入中国,那是“五四”运动蓄势待发、新文化火炬即将照亮黑暗中国的时候,将他引入国门的正是高举“五四”新文学火把的先驱鲁迅,那是历史的遇合,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前,鲁迅就在中国“荒寒”的文坛“求新声于异邦”,对“立国”“立人”与“立文”进行独立的探索和呼唤。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学奠基者,他接纳外国文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要改良人生,振奋民族精神。这是他在二十世纪初中西文化大交汇过程中获得的现代意义上的价值取向,也是他着眼于文学艺术与民族盛衰关系的总体考察所得出的结论。他认为唯有通过文学艺术才能真正疗治弱国子民的灵魂,振奋民族精神。由这一基点出发,鲁迅在世界艺术之林里,广为求索。鲁迅于1903 年,通过日文率先翻译了大作家雨果《悲惨世界》中的片段《哀尘》,从这位西方文学上普罗米修斯式的人物手里接过火种,来温热、唤醒尚在黑夜中沉睡的国民。雨果在这篇作品中所反映的异国人生的苦悲,无疑使年轻的鲁迅产生了感同身受的联想与共鸣。雨果书中被压迫者善良的灵魂、他们的辛酸、他们的挣扎,以及善战胜恶、理想穿透现实的“摩罗”(浪漫)精神,让鲁迅照见“吾国吾民”的身影,契合了这位中国文学青年的期待视野。由鲁迅开始的与雨果的初访和对话开辟了中法文学交流新篇章。
考察中国作家走向雨果的历史进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更看重小说家雨果,而非大诗人雨果,或戏剧家雨果。中国作家和广大读者更亲近小说家雨果,那是因为他在其小说巨构中,以浪漫主义博大的胸怀与高远的思想境界,艺术地再现了不仅西方,而且东方都面对的这些重大社会课题:专制与人权,法律与公理,贫与富,革命与人道。这不仅使西方人,而且也使东方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身影,产生精神上的共鸣。雨果的小说不仅提出了人类社会共同的命题,而且激荡着深刻动人的人性和人民性,具有永恒的意义。
中国现代作家对雨果的受纳是色彩异呈的。小说家茅盾喜爱雨果作品是因为作者“歌颂的诅咒的正是我们所歌颂的诅咒的”;诗人郭沫若,吸引他的是雨果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女作家冰心读雨果的作品,从中找到了她所一直欣赏的“爱的哲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另一巨匠巴金也是深受雨果影响的作家之一,读巴金的作品,我们也时时能感受到那些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光彩。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中国现代作家是沿着鲁迅所开拓的路径,注重于精神层面和人格力量的吸取来接受雨果亲近雨果的。
21世纪的人们,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仍然需要他的歌唱,需要他的精神,这位“雄踞时空的王者”,这个不可淹没的高峰!
下列叙述,不属于鲁迅将雨果介绍到中国的原因的一项是

A.“五四”运动蓄势待发的时候,鲁迅在中国“荒寒”的文坛“求新声于异邦”,对“立国”“立人”与“立文”进行独立的探索。
B.雨果的思想正好契合了鲁迅在二十世纪初中西文化大交汇过程中认定的“改良人生,振奋民族精神”这种价值取向。
C.鲁迅率先翻译了大作家雨果《悲惨世界》中的片段《哀尘》,由他开始的与雨果的对话开辟了中法文学交流新篇章。
D.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国民尚在黑夜中沉睡,雨果作品所反映的异国苦悲的人生和善良的灵魂等,与中国国民的状况相似。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作家不看重诗人、戏剧家雨果,只看重有博大胸怀与高远境界的小说家雨果。
B.雨果在进入中国之前,就以其浪漫主义的文风对欧洲文学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
C.巴金深受雨果的影响,在其作品中我们时时能感受到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光彩。
D.以鲁迅为先导的中国现代作家注重从精神层面和人格力量方面来接受、亲近雨果。

为什么说雨果是“雄踞时空的王者”,请概括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音乐疗法
17岁的托尼·培根坐在客厅的窗边,专注地望着车道。每周三下午,他都会坐在这个位置上。
他的妈妈苏珊·威廉斯问:“你在等什么呢?”
“音乐疗法。”他语速很快,发音含糊不清。
在接下来的45分钟里,患有自闭症的托尼和克丽丝特尔·德迈纳面对面地坐在光线充足的房间里。她弹吉他,他敲鼓。
德迈纳是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的毕业生,在近4年中一直对托尼进行音乐治疗。她用披头士乐队的曲子《哦布啦嘀》训练托尼如何控制发声、音量和呼吸。她还会让托尼随着《黑鸟》的节奏打鼓,考察他的协调能力和动作技能。
这是所谓音乐疗法的部分内容。音乐疗法用于帮助各类患者培养从语言到动作等方面的技能。这种治疗方法无需药物就可以调整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培养社交障碍者的社交能力。
历史学家、曾经在美国音乐治疗协会工作现任波茨坦纽约州立大学克兰音乐学院院长的阿兰·所罗门说,美国第一个音乐治疗专业是1944年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开设的。他说,二战期间,音乐疗法在老兵医院很受欢迎。医生们开始对音乐治疗士兵身心疾病的效果产生兴趣。
美国音乐治疗协会的发言人阿尔·布马尼斯说,听音乐时,人们的心理和身体会受到刺激,音乐治疗专家借助这一过程实施治疗,用音乐训练动作技巧和脑部功能。伯克利音乐治疗专业的创始人和系主任苏珊娜·汉泽尔说:“音乐对人的影响直达肉体和心灵。”
德迈纳2000年从该专业毕业。她说,音乐疗法同时作用于病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同时还拥有神经病学音乐治疗证书和教育学硕士学位的德迈纳说:“患者感觉到,‘我用我的双手、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使用这些不同的感觉器官,我接收让我感觉舒服的东西。’”
托尼的妈妈说,她让孩子参加音乐治疗是因为这有助于提高他的沟通能力。她说,托尼和德迈纳一起唱歌时被“强迫使用语言”,这使他更容易与人沟通。她还说:“我认为节奏中有一些很基础却很复杂的东西,对理顺头脑大有帮助。”
汉泽尔说,伯克利的学生使医生和护理人员了解到,音乐疗法是当今理论研究的成果,它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医药科学。
美国克利夫兰临床基金会最近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聆听音乐能够使慢性病痛和长期抑郁缓解25%。
(摘自2006年7月30日《参考消息》第七版)
以下对“音乐疗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疗法用于帮助各类患者培养从语言到动作等方面的技能。
B.音乐疗法无需药物就可以调整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培养社交障碍者的社交能力。
C.音乐疗法是当今理论研究的成果,它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医药科学。
D.音乐疗法同时作用于病人的多种感觉器官,使急、慢性病痛和长期抑郁缓解25%。

根据原文,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用《哦布啦嘀》能训练托尼如何控制发音、音量和呼吸,提高他的协调能力和动作技能。
B.因为听音乐时人们的心理和身体会受到刺激,所以音乐治疗专家借助这一过程实施治疗。
C.在进行音乐治疗时,治疗师用双手、眼睛、耳朵等不同的感觉器官接收让人感觉舒服的东西。
D.托尼的母亲认为,音乐节奏中有一些很基础却很复杂的东西,对理顺头脑、提高智力大有帮助。

根据原文,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战期间,医生们对音乐治疗士兵身心疾病的效果产生兴趣,从而促使了美国第一个音乐治疗专业的开设。
B.因为用音乐能训练动作技巧和脑部功能,所以音乐对人的影响直达肉体和心灵。
C.因为音乐疗法无需药物就可达到提高沟通和运动技巧的效果,所以音乐疗法前景广阔。
D.因为在进行音乐治疗时,患者被“强迫使用语言”,这使患者更容易与人沟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柔和
毕淑敏
⑴“柔和”这个词,细想起来挺有意思的。先说“和”字,由禾苗和口两部分组成,那涵义大概就是有了生长着的禾苗,嘴里的食物就有了保障,人就该气定神闲,和和气气了。
⑵这个规律,在农耕社会或许是颠扑不破的。那时只要人的温饱得到解决,其他的都好说。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达进步,人的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单是手中有粮,就无法抚平激荡的灵魂了。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可见胃充盈了之后,就有新的问题滋生,起码无法达至完全的心平气和。
⑶再说“柔”这个字。通常想起它的时候,好像稀泥一滩,没什么筋骨的模样。但细琢磨,上半部是“矛”,下半部是“木”——一支木头削成的矛,看来还是蛮有力度和进攻性的。柔是褒义,比如“柔韧、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百炼钢化做绕指柔……”,都说明它和阳刚有着同样重要的美学和实践价值。
⑷记得早年当医学生的时候,一天课上先生问道,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学生齐声回答,当然是越高越好啦!先生说,错了。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润物无声地渗透进去,效果才佳。
⑸于是我第一次明白了,柔和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
⑹柔和是一种品质与风格。它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拔弩张,依旧扼守尊严的艺术。柔和是内在的原则和外在弹性充满和谐的统一,柔和是虚怀若谷的谦逊和冷暖相宜的交流。
⑺现代人在风驰电掣的忙碌中,是多么期望自己和他人的柔和啊。不信,你看看报上的征婚广告,尽是征询性格柔和的伴侣,人们希望目光是柔和的,语调是柔和的,面庞的线条是柔和的,身体的张力是柔和的……
⑻当我们轻轻念出“柔和”这个词的时候,你会觉得有一缕淡蓝色的温润,弥漫在唇舌之间。
⑼有人追索柔和,以为那是速度和技巧的掌握。书刊上有不少教授柔和的小诀窍,比如怎样让嗓音柔和,手势柔和……我见过一个女孩子,为了使性情显出柔和,在手心用油笔写了大大的“慢”字,天天描一遍,掌总是蓝的,以致扬手时常吓人一跳,以为她练了邪门武功。这女孩并为自己规定每说一句话之前,在心中默数从1到10……她除了让人感到木讷和喜怒无常外,与柔和不搭界。
⑽一个人的心如若不柔和,所有对外在柔和形式的摹仿和操练,都是沙上楼阁。
⑾看看天空和海洋吧。当它们最美丽和博大、最安宁和清洁的时候,它们是柔和的。
⑿只有成长了自己的心,才会在不经意之间,收获了柔和。
⒀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我们的身体柔和了,就更准确地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
柔和,是力量的内敛和高度自信的宁馨儿。愿你一定在某一个清晨,感觉出柔和像云雾一般悄然袭身。
文中第4段和第9段分别写了作者自己做医学生时的一件往事和一个女孩子的故事,举这两个例子各有什么用意?
根据文意,理解最后一段中“柔和,是力量的内敛和高度自信的宁馨儿”这句话的内涵和作用。[来
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强调现代人“期望自己与他人柔和”这一现象?
联系全文,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的开始部分从造字法的角度分别对“柔”与“和”作一番解释?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