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
A.“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 |
B.“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C.“立嫡以长不以贤” |
D.“平民社会,穷苦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
明成祖说:“昔汉制,商贾技艺毋得衣锦绣乘马,朕审之久矣……况商贾之士,皆人民也,而乃贱之,汉君之制意,朕所不知也。”这一认识
A.影响了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
B.说明汉代以来的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
C.导致了封建经济结构的变化 |
D.力图强化自商周以来的工商食官政策 |
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
A.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 |
B.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
C.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 |
D.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 |
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
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商人获利的主要途径 |
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 |
C.说明了商帮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
D.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 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 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
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冶铁技术的落后 | B.精耕细作的需要 |
C.小农经济的阻碍 | D.耕牛的极度缺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