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
A.“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 |
B.“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C.“立嫡以长不以贤” |
D.“平民社会,穷苦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
某学者认为:“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失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指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下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对该表所含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 B.洋务经济兴起 |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D.农民负担减轻 |
“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与此观点最接近的思想家是
A.朱熹 | B.陆九渊 | C.李贽 | D.顾炎武 |
下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简表
根据表中东南行政区划设置变化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古代行政区划不断向东南拓展 |
B.人口和经济重心有南移趋势 |
C.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 |
D.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 |
某位先秦思想家曾有如下评论:齐桓公致力连击诸侯,设法合作维持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行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形天子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该思想家应属于
A.儒家 | B.法家 | C.道家 | D.墨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