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联乙炔细胞膜识别器已问世,它是通过物理力把类似于细胞膜上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物质镶嵌到聚联乙炔囊泡中,组装成纳米尺寸的生物传感器。它在接触到细菌、病毒时可以发生颜色变化,用以检测细菌、病毒。这类被镶嵌进去的物质很可能含有
A.磷脂和蛋白质 | B.多糖和蛋白质 |
C.胆固醇和多糖 | D.胆固醇和蛋白质 |
图甲表示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乙是将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麦芽糖积累量随温度(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甲乙
图K52
A.T0表示淀粉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 |
B.图甲中,Ta、T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都很低,但对酶活性的影响有本质的区别 |
C.图乙中Tb到Tc的曲线表明随温度的升高,麦芽糖积累量不再上升,酶的活性已达到最大 |
D.图乙中A点对应的温度为T0 |
下列关于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产生ATP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细胞中ATP的唯一来源 |
B.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
C.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ATP都依赖氧 |
D.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溶胶都能产生ATP |
对图K51中新鲜土豆片与H2O2接触后产生的现象及推测,描述错误的是( )
图K51
A.若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可推测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
B.若增加新鲜土豆片的数量,则量筒中产生气泡的速度加快 |
C.一段时间后气泡量不再增加是因为土豆片的数量有限 |
D.为保证实验的严谨性,需要控制温度等无关变量 |
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思路,正确的是( )
A.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B.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
C.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研究酶的高效性 |
D.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3、7、11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
下列关于酶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RNA聚合酶催化的底物是RNA |
B.蔗糖酶能使蔗糖水解为两分子葡萄糖,水解产物与本尼迪特试剂反应产生红黄色沉淀 |
C.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均可以产生ATP,并用于物质的运输、细胞的分裂等各种生命活动 |
D.酶的形成需要消耗ATP,ATP的形成需要酶的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