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登绍圣元年进士第,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移虔州教授。以尝言隆祜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注】。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旋追官勒停,会赦,注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日:“某事岂便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日:“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
右司谏陈瓘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又言:“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为虔州教授。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祜学术,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破田畴,发墟墓,朴至,请罢之。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日:“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熙载邪?”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埃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朴尝自志其墓日:“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盖叙其平生云。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
(选自《宋史·李朴传》,有删改)
【注】鞫:审问。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
B.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
C.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
D.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绍圣、熙宁、元丰、贞观、康熙。 |
B.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
C.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如“位在廉颇之右”。官位前加“右”表示比加“左”地位高。 |
D.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事迹或悼念性的文字。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朴耿直刚正,敢于进言。他因曾经言说隆祐太后处事不当而被停职查办;他批评翰林承旨范纯礼不敢言,没有范父的风范。 |
B.李朴指摘时弊,忠于朝廷。他人朝答对,认为自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多变,如果今天政事不当,必定导致不能挽救的局面。 |
C.李朴傲视当朝权贵。中书侍郎冯熙载想以邂逅的方式与李朴相见,李朴笑道,既然不能见蔡京,就更不能邂逅冯熙载。 |
D.李朴历任官职,颇有声望。他相继担任虔州教授、肇庆府四会令、国子祭酒、秘书监等职,在任职之处都留有很好的名声。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
(2)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上辇过郎署,问郎署长冯唐曰:“父家安在?”对曰:“臣大父赵人,父徙代。”上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之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上方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①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覆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自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②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上说。是日,令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
【注解】①阃:城门之外。 ②上功:呈报功劳。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 数:多次 |
B.良久,召唐,让曰 让:谦让 |
C.皆自用飨士 飨:犒劳 |
D.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 坐:因……犯罪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之用也 而莫之夭阏者 |
B.跪而推毂临清流而赋诗 |
C.军功爵赏皆决于外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D.复以为云中守 但以刘日薄西山 |
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最恰当一项是
A.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
B.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
C.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
D.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
(1)赏赐决于外,不从中覆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2)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3)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
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答题
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孔子弟子记事者,皆称仲尼。江南至今不讳字也。河北士人全不辨之,名亦呼为字,字固呼为字。
偏傍之书,死有归杀①,子孙逃窜,莫肯在家;画瓦书符,作诸厌胜②;丧出之日,门前然火,户外列灰,祓送家鬼,章断注连③。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之罪人,弹议所当加也。
《礼经》:“父之遗书,母之杯圈④,感其手口之泽,不忍读用。”政(只)为常所讲习,讎校缮写,及偏加服用,有迹可思者耳。若寻常坟典⑤,为生什物,安可悉废之乎?既不读用,无容散逸,惟当缄保,以留后世耳。
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亲表聚集,致宴(燕)享焉。……
四海之人,结为兄弟,亦何容易,必有志均义敌,令终如始者,方可议之。一尔之后,命子拜伏,呼为丈人,申父交之敬,身事彼亲,亦宜加礼。比见北人甚轻此节,行路相逢,便定昆季,望年观貌,不择是非,至有结父为兄、托子为弟者。
(节选自《颜氏家训·风操篇》)
【注】 ①归杀:也作回煞,旧时迷信谓人死之日若干日灵魂回家一次叫“归杀”。②厌(yā)胜:古代一种巫术,指以诅咒制服人或物等③。章断注连:上章以求断绝死者之殃染及旁人。注连,传染的意思。④杯圈:一种木制饮器⑤坟典:《三坟》《五典》的简称,泛指古籍。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尔之后,命子拜伏尔:如此 | B.必有志均义敌敌:敌对 |
C.儿生一期期:周年 | D.门前然火然:通“燃”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验贪廉愚智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B.若寻常坟典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
C.乃儒雅之罪人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
D.亲表聚集,致宴享焉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一个人的名和字是代表不同的意思的,名代表自己,而字则代表着这个人的德行,我们常说的“避讳”一般是指讳字。 |
B.在节选的文中,作者从“名字”“归杀”“废物”“试儿”“结拜”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对风操德行的一些看法。 |
C.作者认为“结拜”是不能随意为之的,结拜者要有共同的志向,而且,也要讲究一定的仪式,不能太草率。 |
D.本文节选自《颜氏家训·风操篇》,风操是指士大夫的门风节操。作者从传统经学出发,结合当时的实际,论述了对名讳、结交等流行风尚的看法。 |
下列文言语段中的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选自《孙子兵法·始计》)
A.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
B.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
C.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
D.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
译文:
(2)既不读用,无容散逸,惟当缄保,以留后世耳。
译文:
(3)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译文: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汝 独 不 闻 邪 昔 者 海 鸟 止 于 鲁 郊 鲁 侯 御 而 觞 之 于 庙 奏 九 韶 以 为 乐 具 太 牢 以 为 膳 鸟 乃 眩 视 忧 悲 不 敢 食 一 脔 不 敢 饮 一 杯 三 日 而 死 此 以 己 养 养 鸟 也 非 以 鸟 养 养 鸟 也。
(取材于《庄子·至乐》)
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褚遂良,字登善。贞观中,累迁起居郎。博涉文史,工隶楷。太宗尝叹曰:“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魏征白见遂良,帝令侍书。帝方博购王羲之故帖,天下争献,然莫能质真伪。遂良独论所出,无舛冒者。
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帝曰:“卿记起居,大抵人君得观之否?”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也,善恶必记,戒人主不为非法,未闻天子自观史也。”帝曰:“朕有不善,卿必记邪?”对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帝曰:“朕行有三:一,监前代成败,以为元龟①;二,进善人,共成政道;三,斥远群小,有②受谗言,朕能守而勿失,亦欲史氏不能书吾恶也。”
于时皇子虽幼,皆外任都督、刺史,遂良谏曰:“昔二汉以郡国参治,杂用周制。今州县率仿秦法,而皇子孺年并任刺史,陛下诚以至亲扞四方。虽然,刺史,民之师帅也,得人则下安措,失人则家劳攰③。臣谓皇子未冠者,可且留京师,教以经学,畏仰天威,不敢犯禁,养成德器,审堪临州,然后敦遣。惟陛下省察。”帝嘉纳。
西突厥寇西州,帝曰:“往魏征、褚遂良劝我立麹文泰子弟,不用其计,乃今悔之。”帝于寝宫侧别置院居太子,遂良谏,以为“朋友深交者易怨,父子滞爱者多愆。宜许太子间还东宫,近师傅,专学艺,以广懿德。”帝从其言。
帝寝疾,召遂良、长孙无忌曰:“叹武帝寄霍光,刘备托诸葛亮,朕今委卿矣。太子仁孝,其尽诚辅之。”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而毋忧。”因命遂良草诏。
高宗即位,封河南县公,进郡公。坐事出为同州刺史。再岁,召拜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兼太子宾客。进拜尚书右仆射。
(取材于《新唐书》)
[注]①元龟:可作为借鉴的往事。②有:或许。③ 攰:guì疲乏。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记起居,大抵人君得观之否起居:皇帝的言行 |
B.臣谓皇子未冠者未冠:尚未冠名 |
C.近师傅,专学艺,以广懿德懿德:美好的德行 |
D.因命遂良草诏草诏:起草诏书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监前代成败,以为元龟坐事出为同州刺史 |
B.朕能守而勿失无忌、遂良在,而毋忧 |
C.虽然,刺史,民之师帅也养成德器,审堪临州,然后敦遣 |
D.不用其计,乃今悔之太子仁孝,其尽诚辅之 |
给下列文句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世南死,无与(之)论书者 |
B.遂良独论(其)所出 |
C.臣职载(于)笔,君举必书 |
D.臣谓皇子未冠者,可且留(诸)京师 |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起初,褚遂良是由于书法方面有相当的造诣而得到唐太宗青睐的。 |
B.褚遂良负责“起居录”敢于坚持原则,使唐太宗不得不奉公守法。 |
C.褚遂良作为谏官,遇事勇于进言规劝,他的意见大多被皇帝采纳。 |
D.唐太宗病危时把太子托付给褚遂良等人,希望他们尽心辅佐太子。 |
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戒人主不为非法,未闻天子自观史也。
②朋友深交者易怨,父子滞爱者多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9分)
《金石录》后序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候德甫①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②之民也。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③。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答题。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④、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柬十卷作一帙。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绍兴二年玄黓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节选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注】①赵侯德甫:指赵明诚,字德甫.李清照之夫。赵明诚曾为莱州等地太守,故称“侯”。②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③铅椠(qiàn):古代文具。铅为铅条,可书写;椠为木板,可书文字。④刓(wán)阙:磨损残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始归赵氏归:回到 | B.后屏居乡里十年屏:隐退 |
C.大橱簿甲乙簿:书册 | D.装卷初就就:接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B.![]() |
C.![]() |
D.![]() |
根据上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1)李清照夫妇喜爱收藏,是否看上的东西都能会买回家?
(2)李清照在阅读亡夫遗著时,睹物思人,此时此刻她是怎样的情绪?把第Ⅱ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2)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用“/”给下面文言语段断句。
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