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曰:“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赠少保,端敏。
摘编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D.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宁己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 /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B.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C.世宁己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D.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世宁通晓军事。他的军事才能在流寇攻打沧州时展现出来,流寇攻打沧州七天七夜,沧州城还是没有攻破,最后,流寇被迫撤离。
B.胡世宁举贤荐才。即使他举荐的人被罢官,考评中被黜斥,被当时大臣压制,他还是连上奏章推荐,唯恐被举荐的人仕途不通达。
C.胡世宁不畏权贵。他果断揭发宁王宸濠骄横不法和造反的意图,虽遭受迫害,并被关进监狱,也毫不屈服,他最后被谏官营救出狱。
D.胡世宁疾恶如仇。他为人风格端庄、峻严,任广西太平知府时,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2)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志愔,博州聊城人。擢进士第。中宗神龙中,为左台侍御史,以蹦鸷为治,所居人吏畏詟,呼为“皂雕”。迁大理正,尝奏言:“法令者,人之堤防,不立则无所制。今大理多不奉法,以纵罪为仁,持文为苛,臣执刑典,恐且得谤。”遂上所著《应正论》以见志,因规帝失。
又言:“刑赏二柄,惟人主操之。故曰:‘以力役法者,百姓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以道变法者,君上也。’魏游肇为廷尉,帝私敕肇有所降恕,肇执不从,曰:‘陛下自能恕之,岂可令臣曲笔也。”’又言:“为国当以严致平,非以宽致平。严者,非凝网重罚,在人不易犯而防难越也。”又言:“汉武帝甥昭平君杀人,以公主子,廷尉上请,帝垂涕曰:‘法令者,先帝之所造也,用亲故诬先帝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卒可其奏。隋文帝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杨素曰:‘王,陛下爱子,请赦之。’法不可违若如公意我乃五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子律乎故天子操法有不变之义凡数千言帝嘉之景云初,以左御史中丞迁大理少卿。时诏用汉故事,设刺史监郡,于天下剧州置都督,选素威重者授之。遂拜志愔齐州都督。徙汴州,封北海县男。太极元年,兼御史中丞内供奉,实封百户。出为魏州刺史,改扬州长史。所至破碎奸猾,令行禁信,境内肃然。开元九年,帝幸东都,诏留守京师。
京兆人权梁山妄称襄王子,与左右屯营官谋反,自称光帝,夜犯长乐门,入宫城,将杀志愔,志愔逾垣走,而屯营兵悔,更斩梁山等自归,志愔惭悸卒。
(选自《新唐书·王志愔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我乃五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子律乎/故天子操法有不变之义/凡数千言帝/嘉之/
B.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我乃五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子律乎/故天子操法有不变之义/凡数千言/帝嘉之/
C.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我乃五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子律乎/故天子操法有不变之义/凡数千言/帝嘉之/
D.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我乃五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子律乎/故天子操法有不变之义/凡数千言帝/嘉之/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笔,这里是指古代的史官有所顾忌或殉情避讳,而不直书其事的记载方式。
B.幸东都,旧时封建帝王到达某地称“幸”;历史上有多地被定为东都,隋唐时指洛阳。
C.故事,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旧日的典章制度,先例。
D.封百户,指皇帝赐予某人有百户人家的封地,这百户人家的租税供其世禄。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志愔执法刚正,众人颇有畏惧。他是进士出身,曾任职御史台,官员都怕他,给他起了外号,在下属官吏眼中,他严厉刚猛,如皂雕一般。
B.王志愔借古人之例,劝诫当朝国君。他在给皇帝的上书中,同情因宽恕自己外甥而感到无奈的汉武帝,赞美了不徇私情、拒绝杨素之请的隋文帝。
C.王志愔上书皇帝,论述执法原则。他提出,要想约束大众,就必须制定法律;他认为,赏罚大权,只能在君主手中;他强调从严执法。
D.王志愔深受信任,出任多地长官。他平时威望甚高,无论到何地任职,都要打击奸诈分子,维护令行禁止的局面,把地方治安治理得井井有条。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大理多不奉法,以纵罪为仁,持文为苛,臣执刑典,恐且得谤。
(2)志愔逾垣走,而屯营兵悔,更斩梁山等自归,志愔惭悸卒。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羿,古之善射也。调和其弓矢而坚守之。其操弓也,审其高下,有必中之道,故能多而多中。明主,犹羿也,平和其法,审其废置而坚守之,有必治之道,故能多举而多当。道者,羿之所以必中也,主之所以必治也。射者,弓弦发矢也。故曰:“羿之道非射也。”
造父,善驭马者也。善视马,节其饮食,度量马力,审其足走,故能取远道而马不明主,犹造父也。善治其民,度量其力,审其技能,故立功而民不困伤。故术者,造父之所以取远道也,主之所以立功名也。驭者,操辔也。故曰:“造父之术非驭也。”
奚仲为车器也,方圜曲直皆中规矩钩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明主,犹奚仲也,言辞动作,皆术数,故众理相当,上下相亲。巧者,奚仲之所以为器也,主之所以为治也。斫削者,斤刀也。故曰:“奚仲之巧非斫削也。”
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方无择也。故欲束民者,先起其利,虽不召而民自至。设其所恶,虽召之而民不来也。故曰:“召远者使无为焉。”
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民如仇雠,则民疏之。道之不厚,遇之无实,诈伪并起,虽言曰吾亲民,民不亲也。故曰:“亲近者言无事焉。”
明主使远者来而近者亲也,为之在心。所谓夜行者,心行也。能心行德,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矣。故曰:“唯夜行者独有之乎。”
(选自《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能多而多中发:放箭
B.故能取远道而马不罢:停歇
C.言辞动作,皆术数中:合乎
D.民如仇雠莅:统治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羿,古之善射也古之学必有师
B.善视其马,节饮食秦王恐破壁
C.奚仲为车器也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D.明主之使远者来近者亲也缦立远视,望幸焉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旬,正确的一项是

A.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B.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C.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D.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明的君主就像后羿一样,调和他治国的法度,掌握必治的规律,所以能做到多办事而事多能办好。
B.奚仲制造的车器之所以坚固耐用,主要是因为选用的器材精良,而且方圆曲直都合乎规矩钩绳。
C.要招来民众,就必须先创造对他们有利的条件。条件好了,不招民众自己也会到来,否则招也不会来。
D.明君能使远者到来而近者亲近,原因在于内心,能做到内心行德,天下就没有人能与他抗争了。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主,犹造父也。善治其民,度量其力,审其技能,故立功而民不困伤。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殷峤,字开山,雍州鄠县人,司农卿不害孙也。其先本居陈郡,徙关中。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圣历中,车驾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峤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方庆善《三礼》之学,苟有疑滞,常就峤质问,必能咸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又赏其文章典实,常称曰:“掌制诰之选也。”再思亦曰:“此凤阁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峤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同修《三教珠英》,诸人依峤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神龙初,再迁给事中。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时方盛夏,上表曰:“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诛。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谨按《月令》:‘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公其思之,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纳峤所奏,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峤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睿宗不从,令知古发剑南兵往筑城,将以列置州县。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峤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峤以与羲近亲,固辞机密,乃转太子詹事,谓人曰:“非敢求高,盖避难也。”及羲诛,峤竟免坐累。峤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时论美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余,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曰节。
(摘编自《旧唐书•殷峤传》)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掌制诰之选也制诰:拟写诏书
B.准其情状,诚合严诛诚合:确实应该
C.哀矜之惠,洽乎四海哀矜:怜悯慎重
D.峤竟免坐累坐累:牵累获罪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B.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C.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D.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峤博识多闻,富有才华。他年少时博览经史,担任判官时被委以起草表奏的重任;他参与修撰格式、氏族以及国史等,七次进入书府,受到时论赞美。
B.殷峤为人正直,敢于进谏。当时韦月将要因得罪武三思受其诬陷而被皇上下令处死,殷峤进谏,认为皇上在夏季行刑不合时令,皇上最终采纳了他的表奏。
C.殷峤思虑周全,很有远见。李知古出兵攻打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归降以后,又请求修筑城池,征收重税;殷峤认为蛮夷应使用与华夏相同的制度,反对李知古的做法。
D.殷峤洁身自好,主动避嫌。他的妻子是当时侍中岑羲的妹妹,但他没有因此而求取高位,而是坚决辞去机要职务;后岑羲被杀,他也避免了大灾难。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有疑滞,常就峤质问,必能咸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
(2)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公其思之,伏愿详依国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昊正,字祺阳,少好学,美鬓发,善举止,言辞清辩,响若县钟。其父任城王,居丧以孝闻。袭封,加征北大将军。以氐羌反叛,除征南大将军、梁州刺史。文明太后引见诫励,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正至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加侍中,赐衣一袭,乘黄马一匹,以桂其德。转开府、徐州刺史,甚著声绩。朝京师,引见于皇信堂。孝文诏正曰:“昔郑子产铸刑书而晋叔向非之。此二人皆贤士,得失竟谁?”对曰:“郑国寡弱,摄于强邻,人情去就,非刑莫制,故铸刑书来示威。虽乖古式,合今权道。”帝方变革,深善其对,笑曰:“任城当欲为魏子产也!方改朝制,当与任城共万世之功。”后征为中书令,改授尚书令。后帝外示要南讨,意在谋迁,乃独谓正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兴文。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固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正深赞成其事。帝曰:“任城便是我子房!”于是,加抚军大将军、太子少保,又兼尚书左仆射。及车驾洛阳,定迁都计谋,诏正驰驿向北,问彼百司,论择可否。正既至代都,众闻迁诏,莫不惊骇。正援引今古,徐以晓之,众乃开伏。遂南驰还报,会车驾于滑台。帝大悦,曰:“若非任城,朕事业不得就也。”从幸邺宫,除吏部尚书。恒州刺史穆泰在州谋反,授正节、铜武、竹使,御杖左右,仍行恒州事。行达雁门,遣侍御史李焕先赴。至即禽泰,穷其党与,罪人皆得。巨鹿公陆睿、安乐侯元隆等百余人并狱禁。具状表闻。帝览表,乃大悦曰:“我任城可谓社稷臣,正复皋陶断狱,岂能过之?”顾咸阳王等曰:“汝等说当其处,不能办此也。”车驾寻幸平城,劳正,引见逆徒,无一人称枉,时人莫不叹之。帝谓左右曰:“必也无讼,今日见之。”以正正尚书。
(节选自《北史》)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正至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
B.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正至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
C.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正至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
D.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正至州/ 诱导怀附/西南款顺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是古代对身故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等。
B.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符是中国古代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竹、木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D.幸既可指古代皇帝对人宠爱,也可以指帝王的亲临垂顾,无论是哪种意义,都不能用在除帝王个体之外的任何人身上。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昊正自幼好学,气质不凡。文明太后十分欣赏他的风采神韵,认为他能承担重任,后来他收到朝廷重用、重赏,仕途顺利。
B.昊正才干出众,深得孝文帝信任。孝文帝迁都的想法起初只告诉昊正一人,确定迁都后,孝文帝安排昊正说服大臣们。
C.昊正识见深远,通达权变。他引用郑子产铸刑书的史事鼓励孝文帝大胆变革,认为即使变革有悖于古制,也适合于当下的权变之道。
D.昊正断狱公正,令人叹服。他办理恒州刺史穆泰案,不仅受到孝文帝的极力称赞,连逆徒也觉得不冤枉,也为当时人叹服。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郑子产铸刑书而晋叔向非之。此二人皆贤士,得失竟谁?
(2)至即禽泰,穷其党与,罪人皆得。巨鹿公陆睿、安乐侯元隆等百余人并狱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小题。
王丘,光禄卿同皎从兄子也。父同晊,左庶子。丘年十一,童子举擢第,时类皆以诵经为课,丘独以属文见擢,由是知名。弱冠 ,又应制举,拜奉礼郎。丘神气清古,而志行修洁,尤善词赋,族人左庶子方庆及御史大夫魏元忠皆称荐之。长安中,自偃师主簿擢第,拜监察御史。
开元初,累迁考功员外郎。先是,考功举人,请托大行,取士颇滥,每年至数百人,丘一切核其实材,登科者仅满百人。议者以为自则天已后凡数十年,无如丘者,其后席豫、严挺之为其次焉。三迁紫微舍人,以知制诰之勤,加朝散大夫,再转吏部侍郎。典选累年,甚称平允。擢用山阴尉孙逖、桃林尉张镜微、湖城尉张晋明、进士王泠然,皆称一时之秀。俄换尚书左丞。
十一年,拜黄门侍郎。其年,山东旱俭,朝议选朝臣为刺史以抚贫民,制曰:“昔咎繇与禹言曰:‘在知人,在安人。’此皆念存邦本,光于帝载,乾乾夕惕,无忘一日。而长吏或不称,苍生或未宁,深思循良,以矫过弊,仍重诸侯之选,故自朝廷始之。”于是以丘为怀州刺史,又以中书侍郎崔沔等数人皆为山东诸州刺史。至任,皆无可称,唯丘在职清严,人吏甚畏慕之。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二十一年,侍中裴光庭病卒,中书令萧嵩与丘有旧,将荐丘知政事,丘知而固辞,且盛推尚书右丞韩休,嵩因而奏之。及休作相,遂荐丘代崔琳为御史大夫。丘既讷于言词,敷奏多不称旨。俄转太子宾客,袭父爵宿预男,寻以疾拜礼部尚书,仍听致仕
丘虽历要职,固守清俭,未尝受人馈遗,第宅舆马,称为敝陋。致仕之后,药饵殆将不给。上闻而嘉叹,下制曰:“王丘夙负良材,累升茂秩,比缘疾疹,假以优闲。闻其家道屡空,医药靡给,久此从宦,遂无余资。持操若斯,古人何远!且优贤之义,方册所先,周急之宜,沮劝攸在。其俸禄一事已上,并宜全给,式表殊常之泽,用旌贞白之吏。”天宝二年卒,赠荆州大都督。
(《旧唐书》)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B.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C.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D.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下列对文中画虚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行冠礼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该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也可用于女子。
B.登科: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说登第。登科源于科举制度,当时的科举考试过后,通过发科榜,即黄榜,来通知考生是否及第,所以登上科榜即表示录用。
C.吏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长官称为吏部尚书,置吏部侍郎二人。
D.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丘自幼聪颖,尤善为文,很年轻便担任了奉礼郎,又由于神气纯朴,志行高洁,擅长辞赋,深得方庆和魏元忠赏识。
B.山东大旱,王丘自告奋勇出任怀洲刺史,与其他被任命为州刺史的人相比,他治理清明严格,百姓官吏都敬畏他。
C.中书令萧嵩推荐王丘接任裴光庭,但他坚决予以拒绝并极力推荐韩休,后来,韩休又推荐他当了御史大夫。
D.因为生病,王丘请求退休,并得到允许。但他离职后,生活困窘,以致生病后药物难以为继,皇帝下召给与补偿。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者以为自则天已后凡数十年,无如丘者,其后席豫、严挺之为其次焉。
(2)下制曰:“王丘夙负良材,累升茂秩,比缘疾疹,假以优闲。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