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9年6月,法国国民议会宣布:“……这个议会,而且只有这个议会,才能说明并提出全体国民的共同意愿;在君主和这个议会之间,不再有任何否决权或任何否定的权力。”这说明当时法国资产阶级的主要政治主张是( )
A.废除君主制度 | B.建立共和政体 |
C.实行君主立宪制 | D.向封建保守势力妥协 |
1596年,一个叫巴伦支的荷兰船长,试图找到从北面到达亚洲的路线,但是他们被冰封的海面困住了8个月。在恶劣的险境下,17名水手中有8个人死去。但他们私毫未动别人委托给他们的、可以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最终幸存的商人把货物完好无损地送到委托人手中,从上述事实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人性的启蒙迫在眉睫 |
B.地理大发现仍在继续 |
C.唯利是图是商人的本性 |
D.商业成功取决于诚实 |
清朝初年,为了对付郑成功,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沿海居民内迁,“寸板不许下海”。台湾统一后,清政府部分开放海禁,允许沿海居民出海贸易……但从康熙五十六年开始,再度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除保留东洋贸易外,对南洋各国,只允许外国人来华,不许中国人前往贸易,从此,清朝闭关自守的政策正式开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清初的海禁是为了统一台湾 |
B.康熙大帝曾一度部分开放海禁 |
C.清朝的闭关自守政策在康熙年间正式确立 |
D.清前期曾与日本、东南亚贸易往来 |
(明代)农民越来越深地卷入市场网络之中。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材料说明()
A.明朝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 |
B.明朝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
C.明朝农业以专门化生产为主 |
D.明朝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
万历《旌德县志》风俗志云:“成宏以前,人心甚古,乡里之老有垂白不识县官,嘉靖以后,渐变渐靡,舍本而务末,于是百工技艺之人,商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亦其势使然也。”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商业贸易环境渐宽 |
B.区域商贩无利可图 |
C.政府默认舍本逐末 |
D.私营手工业占主导 |
清代初期,赋税分为地赋和丁赋,分别征收。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规定民间十六岁至六十岁为丁,按人头缴纳丁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赋平均摊入田赋中,按田亩纳税,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地丁银制度的推行()
A.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
B.抑制了土地兼并 |
C.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
D.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