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中曾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 )
A.参加日内瓦会议 |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
C.实行无敌国外交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下列有关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史实,其中因果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刀耕火种——小农经济形成 | B.铁犁牛耕——井田制形成 |
C.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 | D.土地兼并——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
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曰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材料评论的是梭伦改革措施中的 ()
A.颁布“解负令” |
B.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
C.设立陪审法庭 |
D.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
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将四千多年以来的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下列最能说明“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变法时的史实是 ()
A.奖励军功 | B.“燔诗书”,明法令 |
C.推行县制 | D.废井田,开阡陌 |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尽管康有为为中国社会选择了变法维新之路,但当时的中国社会并没有选择康有为。康有为……没有与之相应的物质力量。”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
A.变法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 |
B.维新派缺少自己的武装力量 |
C.康有为缺乏变法的必要资金 |
D.变法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 |
严复说:“然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材料表明( )
A.严复主张让人民各自获利 | B.主张让人们自治 |
C.崇尚自由,主张自由为体 | D.主张兴民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