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遇到这个难题,下列关于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处理这个难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A.日本明治维新前,通过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大大减轻了阻力
B.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进行舆论宣传,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大大减轻了阻力
C.两国都是利用皇帝的绝对权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化解阻力的
D.两国都通过思想宣传,积极发动社会民众参与,以减轻改革的阻力

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
C.进行社会风俗变革,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

“譬如: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混乱。”这则有关戊戌变法的材料

A.表达了对百日维新的抵制
B.指出了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的根源
C.批评维新派脱离人民群众
D.指出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

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托之先王,既不惊人,又可避祸。”这句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康有为认为改制代表平民利益 B.康有为认为改制是惊人的大事
C.托古改制最稳妥,不担风险 D.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英国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资本的年代》中提到日本明治维新时说:“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这段话反映了当时日本在学习西方时的突出特点有
①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
②注重经济领域而忽略政治、文化学习、借鉴
③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学习
④注意继承本国的文化传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