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武帝在谈及制度建设时指出:“夫泛驾之马,拆(tuo)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意在通过制度( )
| A.扩大人才的选拔 | B.培养个人的修养 |
| C.加强对官吏的监察 | D.神化治人之“术” |
清末民国有诗云:“小院静无人,但闻歌声缓,歌声何处来,天机自流转。”其主要体现的是
| A.传统文化的复兴 | B.西方科技的传入 |
| C.民主科学的勃兴 | D.社会心理的嬗变 |
19世纪末,清政府允许创办私人银行,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创立,其最初资金有500万两、1905年,户部银行成立,三年后更名为大清银行,资金为1000万两。这
| A.表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
| B.标志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
| C.体现了清朝对列强资本输出的应对 |
| D.意味着清末新政取得巨大成功 |
18世纪的欧洲曾兴起一股“中国风”,在建筑、绘画和各种日用品的装饰造型中都竞相采用中国题材和模仿中国风格、当时有些欧洲人曾说,中国风格已控制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和家具,不久恐怕连基督教堂上的装饰也将加上金龙和宝塔了。材料现象反映了
| A.西学东渐现象的出现 | B.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
| C.中西科技差距日益拉大 | D.西方尊中国为“天朝上国” |
明以前各个王朝,凡君主年幼,必定有他的叔父、堂兄这样的人物代为摄政,而明代则规定,皇帝的叔父、兄弟以及除皇太子以外的儿子,一到成年就应当离开京城到自己的封地,谓之“之国”。“之国”的出现
| A.有助于皇权摆脱支系牵制 | B.严重威胁了君主专制制度 |
|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 D.充分体现了分封制的弊端 |
宋代地主阶级利用农民之间的矛盾,用增租转佃方式试图增加地租,而农民则利用地主之间的矛盾,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目的。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地租剥削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材料意在强调宋代
| A.封建租佃制的积极作用 | B.完成了土地关系的变革 |
| C.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 D.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