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甲午中日战争结束120周年,以史为鉴需要对那些发生的事情有切实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鸿章)云:我两人忠心为国,亦须筹顾大局。中国素未准备与外国交争,所招新兵,未经训练。今既到如此地步,中日系切近邻邦,岂能如此相争,久后必须和好。但欲和好,必须为中国预留体面地步;否则,我国上下伤心,即和亦难持久。……伊(藤博文)云:局面竞至于此,非余之过也。战端一开,伊于胡底,讵能逆料?……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材料二 李云:无论如何,总请再让数千万,不必如此口紧。伊云:屡次说明,万万不能再让。李云:又要赔钱,又要割地,双管齐下,出手太狠,使我太过不去。伊云:此战后之约,非如平常交涉。李云:讲和即当彼此相让,尔办事太狠,才干太大。伊云:此非关办事之才,战后之效,不得不尔。如与中堂比才,万不能及!李云:赔款既不肯减,地可稍减乎?到底不能一毛不拔。伊云:两件皆不能稍减,屡次言明,此系尽头地步,不能少改。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材料三 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项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这将便于日本控制朝鲜与北京。海军希望取得台湾,以此作为日后进军南亚的基地,同时也想租用辽东半岛。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进步党建议,鉴于即将到来的瓜分中国的行动,日本应占据山东、江苏、福建和广东。而自由党则力主割占满洲和台湾。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参与“马关和谈”的出发点。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理由发生了什么变化?
联系材料一、二,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各自态度有何不同?
(3)《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中日之间取得和平局面了吗?据材料三和所学日本侵华知识,分析其原因。
(4)从史料的角度看,材料一、二与材料三有何不同价值?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国民公会。行政权委托给国王。司法权委托给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
——《1791年宪法》
材料二 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妇女、军人无投票权)。
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总统与参众两院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
——1875年宪法
请完成:
(1)两部宪法分别规定了法国是什么政体?
(2)两部宪法规定的两种政体有何异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消息虽然很快就通过一系列的渠道传到了乾隆末年的中国,但和当时欧洲的情形不同,这个消息并没有在中国社会引起任何的政治动荡。
材料二 这种“文化接受”的过程当始于19世纪90年代,至辛亥革命爆发,这个过程大致以戊戌变法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谈论过法国大革命的知识分子主要有王韬、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其中前两人的态度大同小异:王韬仅肯定君主立宪派,对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则大加贬斥;康有为则认为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惨祸,虽然它开启的是一股不可抗拒的、世界性的民主潮流,但最好还是采取英国式的改良来顺应之以避免卷入法国式的革命漩涡。
请完成:
(1)材料一中“没有在中国社会引起任何社会动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王韬、康有为、谭嗣同分别属于什么派别?
(3)分析王韬、康有为对待法国大革命态度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
材料二 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
材料三 (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息。”
——《旧唐书·马周传》
请完成:
(1)据材料一、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3)材料三和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综观这三则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有着众多的学派。儒、墨、道、法是其中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四个学派。自古至今,四大学派一直受到人们重视,成为统治思想和学术研究的重要依据和对象。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哪一种学说起了重要作用?为什么?
(2)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程中,墨家始终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3)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主要原因是什么?
(4)在近代史上,儒家的正统地位是如何受到冲击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曾对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历代封建帝王大都利用孔子的学说正君臣之义、巩固专制统治。从宋代以来孔子又变成封建纲常礼教的化身,享受帝王的祭祀,至清末,其规模礼义与祭天同。
———《中华民国史》第一卷下
材料二: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着重宣传了所谓孔子托古改制的理论。它宣称:《六经》全是孔子所作,《六经》中所记载的有关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主张的。康有为虚构出一个主张“改制”的孔子,目的是在于把孔子装扮成一个资产阶级历史进化论和民权平等思想的倡导者,把自己的变法思想说成是孔子久被湮灭的“微言大义”,以证明他是孔子道统的真正继承者,他的变法主张是完全合乎“圣人”之道的。很显然,康有为打出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是企图利用孔子这个招牌来宣传自己变法维新的政治主张。
———《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袁世凯颁布的祀孔告令说:“中国数千年来立国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理、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是以国有治乱,运有隆替,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无识之徒,误解平等自由,逾越范围,荡然无守,纲常沦弃,人欲横流,几成为土匪禽兽之国……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弗修,其何以固道德之藩篱而维持不敝?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
———《政府公报》1914年9 月26日
分析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康有为、袁世凯利用孔子招牌的原因和目的。孔子学说在今天有何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