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它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之牺牲、探索、奋斗的伟大追求。中国梦需要共建共享,要形成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所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汇聚在这面大旗之下,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形成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知识,分析为实现中国梦,我国应如何让人民群众点“赞”?

科目 政治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对于少数人的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现象,“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 反腐倡廉历程中,重视思想教育是一个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荣辱观始终是党组织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
就中西方的反腐经验来看,西方很多制度设计是假设人性恶,使制度设计走向法治化,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社会监督制约机制。中国则强调人性善,认为“大多数人是好的”,更希望通过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从而从内在达到抑制腐败的目的。思考制度到底是基于人性善的盲目信任,还是人性坏的假设,对于反腐败有积极意义的。
(1)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说明如何看待东西方的人性理论在反腐的作用。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知识,说明如何通过教育预防腐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2—2014年某市电子商务部分数据

年份
居民网上购物
企业网上销售商品
网络网民数量
增长速度
占企业总数比例
增长速度
2012
19359万
20.8个百分点
21.2%

2013
24202万
24.8个百分点
23.0%
1.8个百分点
2014
30189万
20.7个百分点
23.5%
0.5个百分点

材料二:信息消费的增长是当前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互联网流量爆发式增长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大型企业网上销售将提高到80%。电子商务规模持续高速扩张,互联网与制造业、金融业、物流业等融合,极有可能孕育着中国的“新经济”
材料三:团结就是力量,力量源自热爱。近几年,各地各部门深入开展了群众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凝聚了人民力量,振奋了民族精神;由军民参加的每年国庆庆典系列活动,激发了亿万群众浓浓的爱国心,家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具有广发群众参与度的“双百”人物和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每一张选票都表达了对英雄模范的崇敬,都凝聚着对人生价值的思考,都寄托着对伟大祖国的美好祝福;春节、元宵节——辞旧迎新、幸福平安、家国兴旺;清明节——纪念先人,缅怀英烈;端午节——热爱祖国、求索创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秋节——团团圆圆、喜庆丰收;重阳节——尊老敬老、孝亲爱老……一个个传统节庆活动,成为中华民族认同标志和联结民族情感的纽带。
材料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有“八项规定”,后有治“四风”。从遏制“舌尖上的腐败”,治理“车轮上的腐败”,到惩治“月饼盒里的腐败”,再到严禁“贺卡上的腐败”。国家反腐的力度和成效前所未有。
材料五: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十二大到十五大,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在反思人与自然关系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企业经营的知识,分析在信息消费和电子商务高涨之下,企业应怎样获得经营成功。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要开展群众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4)结合材料四,运用《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府的知识,谈谈我国是如何对权力进行监督的。
(5)结合材料五,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对文明建设的探索过程。

2014年6月22日,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材料一: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2000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见证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亚欧大陆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方面的交流,尤其是游牧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
(1)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何意义?
材料二:三个国家,共同努力8年才申请成功。丝路之路项目跨国申遗,本身就是国家之间合作多赢的典范,不但是对历史贸易往来、互利互惠的回放,也是对建设和平共处美好世界的向往。
(2)请从《政治生活》角度回答,我国追求和平共处美好世界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丝绸之路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经济角度看,它是对习近平主席去年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的认可和深化,从历史、文化等源头上进一步确认了沿线各国共同利益的契合点,大大提振了这些国家携手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信心,有利于成功打造惠及30亿人的区域合作模式。
(3)从《经济生活》角度回答,我国应如何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来发展自己?

许渊冲教授一直致力于为使用汉语、英语和法语的人们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他把众多中国经典和诗词曲赋翻译成英语、法语介绍到国外,使外国读者感受到《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的魅力,体会到唐诗、宋词、元曲的精妙,领悟到《诗经》《楚辞》《论语》《老子》中的内涵;他把雨果、司汤达、福楼拜、巴尔扎克、莎士比亚等西方作家的著作翻译成中文,使中国读者感受到欧洲社会的风貌。至今,许渊冲已出版中、英、法译著120余部。2014年,国际翻译家联盟授予许渊冲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许渊冲文学翻译工作的意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全国人民所高度关注。
材料一:聚焦“党的领导”
《决定》提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材料二:热议“法治理论创新”
《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材料三:实践“法治精神”
为落实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关于开展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的通知》的精神,某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系列活动:“12.4”国家宪法日全体学生早读课诵读宪法;出一期“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主题班刊;听一场法制报告会;召开学习宪法座谈会;到社区发放法制宣传读物,向市民进行法制宣传等。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
(2)结合材料二,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角度谈谈你对上述依法治国要求的理解。
(3)结合材料三,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开展上述系列活动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