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曲线Ⅰ表示黄豆在适宜温度、CO2浓度为0.03%的环境中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在y点时改变某条件,结果发生了如曲线Ⅱ的变化。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与y点相比较,x点时叶绿体中C3化合物含量低 |
| B.在y点时,适当升高温度可导致曲线由Ⅰ变为Ⅱ |
| C.制约x点时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叶绿体中色素的含量 |
| D.制约z点时光合作用的因素可能是二氧化碳浓度 |
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
|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 |
|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
| D.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
将甲、乙、丙三株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别进行如下表的处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图表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可抵消顶端优势 | B.摘除顶芽后,侧芽生长停滞 |
| C.顶芽的存在并不影响侧芽的生长 | D.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具有协同作用 |
下表是对甲、乙、丙图所示的生命现象及a、b、c所表示变量的分析,正确的一组为( )
某研究小组为了研制预防H1N1甲型流感病毒的疫苗,开展了前期研究工作。其简要的操作流程如下: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步骤①所代表的过程是逆转录 |
| B.步骤②需使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聚合酶酶 |
| C.步骤③可用Ca2+处理大肠杆菌,使其处于感受态细胞 |
| D.检验S蛋白的免疫反应特性,可用S蛋白与H1N1康复病人的血清进行抗原一抗体特异性反应试验 |
某同学将必修与选修教材中细菌部分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系列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
①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
②单个或少数细菌在液体培养基大量繁殖,可形成菌落,可作为菌种鉴定依据
③与细菌共生的病毒称为噬菌体
④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⑤细菌具有细胞壁,可用纤维素酶与果胶酶进行水解形成原生质体
⑥细菌侵入人体后作为抗原可引起人体的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
| A.②③④⑤ | B.③④⑤⑥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⑤⑥ |